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幼钟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到中国旅行前,创作了大量取材中国古代典籍的作品,并孕育出了他独具一格的"中国趣味"。"亲近中国古典"是芥川"中国趣味"形成的雏形,进而发展成了对"中国古典的回归"。他早期借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素材,凭借自己对于中国的憧憬与幻想,创作出了一系列如《杜子春》《奇遇》等作品。"中国趣味"不仅决定了芥川的艺术创作,而且影响着他的个人经历与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2.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近代这种影响因中日关系的变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代表性日本近代作家。中国文化对于芥川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作家的中国之行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游记》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近代这种影响因中日关系的变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重要作家,也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代表性日本近代作家。中国文化对于芥川的影响贯穿其一生,作家的中国之行对其创作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游记》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对芥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文坛巨匠。芥川一生作品丰厚,不胜枚举,且与中国相关的作品为数不少,其中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中国趣味",但其"中国趣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芥川的"中国趣味"也演变出了不同的内涵。芥川三个时期的三部作品《杜子春》、《中国游记》和《仙人》,呈现出其"中国趣味"不断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新思潮派的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且意趣盎然,因而广受各国读者欢迎。《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灵感源自中国唐代传奇故事,体现了其浓厚的理想化中国趣味。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理想化的中国趣味,主要是因为芥川龙之介从小所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个人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大正文坛中国趣味创作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日本文学中形成了“东方主义”视角,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广袤的国土、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东方异国”的主体。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同时,中国作为日本的“东方”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但是,当大正年代的日本作家对“中国”现实的了解达到一定深度时便普遍停止了对中国的“东方主义”叙事——既是出于对记忆深处的美好的中国古典的回护,也是出于对真实中国的失望。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是日本大正时期文学家中国纪行作品中备受关注与研究的一部。但由于其中涉及对中国的批判,长期以来饱受争议,国内现有研究虽渐趋客观公正,仍缺乏小切口的深入研究。本文欲从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流露出的对南北中国态度之迥然入手,探讨其背后复杂而矛盾的文化心理与"中国想象";兼论在西洋化的大背景下,日本文人对于古老中国所怀有的一种遥远的"乡愁"。  相似文献   

8.
私小说是日本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然而这两者在社会意识的表现上存在着差异。文章通过比较"五四"时期中国"私小说"作家的文学创作意图和日本私小说作家的文学创作意图来探讨这一问题,得出结论为:日本的私小说不具备社会意识,小说中的自我形象是缺乏社会性的。  相似文献   

9.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分析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国游记文本,诠释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对现实中国的亲身体验破坏了日本近代作家们通过汉文学经典所构筑的近于完美的中国幻象,他们在殖民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对现实中国产生了新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明治文学中的民族主义思潮主要有两支:以明六社成员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和以<日本人>、<日本>同仁为中心的国粹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由启蒙民智向伸张国权发展,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国粹主义作家从东方和日本传统中发掘思想资源,其代表冈仓天心系统论述了以日本为核心来统一亚洲文化的思想.大正文坛的民族意识日趋高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评论家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和当时流行的"支那趣味"文学.  相似文献   

11.
将当下的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中观照,前者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缺损:首先是缺少博大、深刻的思辨与思想.199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在摆脱了"宏大叙事"以后,就一窝蜂地转入"小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和世俗化写作,而很少有作家从"普世价值"的立场追问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其次,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明显有一种"写实化"倾向,将文学等同于个人传记,陷入个人化和私语化之中而不能自拔,显示了想象与虚构的乏力.当下中国文学的这种弊端其实与中国的文学传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古典文学几千年来一直以抒情文学为主体,中国文人所擅长的是品味的细腻与表意的含蓄,他们擅长在短小的篇幅中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生各种境遇中的喜怒哀乐,并通过暗示、隐喻、象征,用最有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直缺少像<神曲>、<浮士德>这样深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作品,同时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想象与虚构也一直显得比较拘谨.而"五四"以后,当中西文学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领域中形成一种"竞争"以后,中国作家就处在了一种明显不利的境地.中国作家审美体验的敏锐与细腻得不到充分展现,而思辨与想象的薄弱却非常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中国文学缺少"大思想"、"大想象"的作品与中国的文学传统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继承和发展了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坚持"艺术至上"的审美标准,毕生追求"异国情调",创作了大量的以中国为舞台的"中国趣味"式小说。谷崎润一郎曾先后两次到中国,1918年第一次中国旅行尽享了美食美景,刺激了谷崎润一郎创作"中国趣味"小说的欲望;1926年再访中国时不再简单流连于山水,而是与当时新兴知识分子广泛交流,深入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回国后谷崎润一郎通过游记作品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失望,"中国趣味"式小说逐渐消失,进而重拾日本传统审美情趣。再访中国成为谷崎润一郎创作回归传统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原指"文章整体存在"的古代汉语"文体"概念,在日本17世纪至近代的文化语境中,先后发生了两次由表示文章本体("体")到表示语言形式符号("用")的语义转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语言形式"为实质内涵的日本近代文体观被引入中国,契合了同样以语言变革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现代文学改良运动的整体文化情势。受日本近代文体观与西方文类学(Genology)、语体学(Stylistics)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学界一方面将传统文类之"体"理解为文学作品的一般形式,同时又继续以"文体"译Style,表示文章中与思想情感相对的具体语言形式。就对应于西方Style的"文体"概念(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形式)而言,其内涵的分阶段呈现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在白话文学草创阶段,人们更关心文体表达思想情感的基本功能,因此突出其"语言形式"这层内涵。当现代文学渐臻成熟,便进而要求文体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还应表现作家的个性特征,因此"文体"概念的另一层内涵,即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作者个性特征",得到作家和批评家的自觉关注。认识中国现代文体观的这一内在转变,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历史》系列丛书共有10卷在2014年被翻译成中文,其作者为来自不同领域的日本知名学者。该套丛书提供了解读中国历史传统意义上的古代"地理中国"与"文化中华"的新角度,以动态视角解读一统时期"天下"的内涵和外延。与趋同性相比,日本学者更多地关注在"一统"下的不同质性。处于中华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和朝鲜,虽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但却呈现出仅停留于表面的政治制度相同性,与作为源头的古代中国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而不同"是文化中华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就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苏州,保留着姑苏传统风物,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新文化,是具有双重文化特质的魅力之都。自明治维新以来,大批日本文人慕名而来,游览苏州风光,并写下了很多以苏州为舞台的文学作品。本文以明治时期内藤湖南的《燕山楚水》、大正时期谷崎润一郎的《苏州纪行》、昭和时期水上勉的《虎丘灵岩寺》为中心,着眼于作家的苏州体验,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探讨作家笔下的苏州形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日本私小说就是"我写我"的文学。追求"如实描写",实现"创作的我"与"被创作的我"完全一致是私小说作家的创作理念。然而,通过对比大正末年、昭和初年私小说的内、外文本,发现"事实"与"我"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创作的我"与"被创作的我"之间经常产生偏离,因此私小说"如实描写"的方法只是一个神话。私小说在"创作的我"与"被创作的我"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述说着"自我"探求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作家中有叙写过"南洋"(即东南亚)的作家阵容可谓相当庞大。本论文所勘察涉及的多达48位,试就此制作一张"群像"脉序图谱,借以对之有一个直观、清朗而有机的总体摄照,为相关的"南洋"人文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裨助。  相似文献   

18.
岛崎藤村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他从浪漫主义开始,最后转至小说,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他的创作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是日本文学史上文学创造生命力最长的作家,与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被称为近代三大家.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9,(1):52-57
近年来中日之间的往来愈加频繁,对彼此新印象的形成也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中日知识界都在重新审视彼此的国家形象。日本的"中国观"大抵集中在来自《论语》、《三国》的古典中国观以及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革命中国形象。如此而来的中国观都积极向上。而事实上日本民众对中国还有很多误解与偏执。众所周知,如此中国观的形成与日本近代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以及宣传有关。中日知识界对日本民众中国观的相关论述已不鲜见,而对当时中国民众形象的整理与论述却并不多见。鉴于此,我们将重新梳理二战前日本民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民众的印象及其形成背景。具体以芥川龙之介及其同时代的"中国通"清水安三、橘朴的相关论述为对象作横向对比,进而让我们对当时日本有识之士的中国民众形象有一个客观认识,并探究其背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思想性格、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等方面阐述了大家庭出身对中国现代作家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大家庭痛苦的生命体验为现代作家准备了生活与情感的积累,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其受到系统的传统文化熏陶。由于特殊的生命与情感体验,他们对封建大家庭的解体情有独钟,中国现代家庭叙事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及其所达到的思想艺术成就与大家庭出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