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石民琦 《精武》2006,(6):52-53
螳螂拳发源并盛行于山东烟台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炳霄、赵珠、梁学乡、姜化龙、宋子德以及崔寿山、李坤山、王玉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人。其中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功精艺纯,名扬天下, 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尤其是崔寿山先生作为螳螂拳一代宗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2.
周广卿  王勇 《精武》2004,(9):9-11
螳螂拳大家多出自莱阳。被誉为武术界泰山北斗的姜化龙是莱阳黄金沟人;宋子德是莱阳赵格庄人;名震武术界的"三山"(崔寿山、李坤山、王玉山)、"两亭"(宋福亭、赵玺亭)是莱阳人:李昆山是莱阳由格庄人,崔寿山是莱阳诸陆人,王玉山是莱阳团旺崔疃人。由此可见莱阳在武术界的地位及莱阳武术家为螳螂拳的发  相似文献   

3.
太极螳螂拳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林 《精武》2004,(6):15-15
一、太极螳螂拳名由来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莱阳,后在胶东半岛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勃手螳螂等。流传于烟台、莱阳之外的螳螂拳流派更多。  相似文献   

4.
相传,明末清初志士王郎,反清兵败后,到崂山华严寺中出家,法号“上善下和”。他后来成为本寺院的第二代方丈,并首创螳螂拳法于华严寺中。 螳螂拳经数传,日趋完善,后来由莱阳县小赤山村人李秉霄承其宗法;此后,螳螂拳便植根于莱阳,八代繵递至今,代不泛其人,即现在之“太极螳螂拳”,亦有称其谓“梅花螳螂拳”的,皆指此而言。  相似文献   

5.
丛万珠 《武当》2024,(2):42-44
<正>“七星螳螂拳之三十六式双手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属由山东即墨人王郎所创的螳螂拳分支七星螳螂流派。它是由王郎的再传弟子林景山(山东莱阳人)传给弟子胡永福(山东莱阳人),后传给第三代弟子王清纲(山东黄县人),而后传第四代弟子辽宁大连金州人张林(字佑富),张林传给第五代弟子丛万珠。现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刘连洋 《精武》2004,(6):1-1,4
在烟台武术界,有两位先生堪称“武林双杰”,即李飞林、周振东先生,他们是烟台太极螳螂拳法的优秀传人。其中李飞林先生不仅武功高深、气度不凡,更是(莱阳三山)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拳的嫡系继承人。  相似文献   

7.
浅说六合棍     
在我国传统武术器械中,以棍术的历史最为悠久,棍法的传播最为普遍,也最有实用价值。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说:“若能知棍法,则其他诸器械之法,从此得矣。”近代六合棍大多流行于山东烟台、莱阳、青岛及辽宁大连一带的螳螂拳家手中,受螳螂拳法“攻势凌厉,迅疾多变”风格的影响,经过螳螂拳家们的不断研习提高  相似文献   

8.
螳螂拳素以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出色的技击效果而著称于武林。该拳在广泛的传习过程中,不断与其它拳种交流融合,遂衍生出了七星螳螂、梅花螳螂、六合螳螂、摔手螳螂.八步螳螂、太极梅花螳螂等不同流派。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山东一带。乍一看,其名称似乎非常繁琐,在“螳螂拳”前即冠以“太极”又冠以“梅花”。但细究起来.确有它深刻的内涵。我曾师从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武术名家方磊思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因思师本身就是“陈氏大极拳”技击高手,所以他对“大极梅花螳螂拳”的拳理领会得更为深…  相似文献   

9.
在烟台武术界,有两位先生堪称“武林双杰”,即李飞林、周振东先生,他们是烟台太极螳螂拳法的优秀传人。其中李飞林先生不仅武功高深、气度不凡,更是(莱阳三山)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拳的嫡系继承人。  相似文献   

10.
螳螂拳相传是明末人氏王郎所创,但有关王郎的生平事迹、创拳经过已无稽可考。据《莱阳县志》卷三《武术》(1935年版)中记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越数月,秉霄  相似文献   

11.
郭荣浩 《精武》2010,(8):12-12
螳螂拳以其象形取意、刚猛矫健、敏捷精巧、着重实战的鲜明风格而闻名于世。螳螂拳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朗所创。王朗自幼习武,因见螳螂捕蝉而创出螳螂刁手,再糅合当时北方流行的十七家拳术手法精髓而创出螳螂拳。  相似文献   

12.
柳国顺 《精武》2008,(12):50-51
郝家太极梅花螳螂剑实战性强、行剑风格独特,在螳螂门器械中颇具代表性。该剑是由实用的“剑字”练习入门。再相继练习螳螂八仙剑、螳螂达摩剑两套剑路。螳螂拳宗师郝恒禄为该剑的创编,以及“十二剑字”理论剑谱的创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其精湛的螳螂拳技艺.尤其螳螂达摩剑实为他的武学代表作。郝信奉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3.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莱阳螳螂拳对中国近现代传统螳螂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被国家定为传统武术比赛表演项目。提起螳螂拳,螳螂拳爱好者都会不知不觉地想起  相似文献   

14.
螳螂拳是我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象形拳中的一种。相传为明末清初即墨(今山东)人王郎细察螳螂捕蝉时攻防有变、长短兼施、擒纵得法,深受启发,遂创出螳螂拳。从明至今,螳螂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逐渐形成多种流派,有少林僧侣所创的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清初赵珠创的梅花螳螂(又名太极螳螂),清末魏德林等创的六  相似文献   

15.
丹良 《武当》2013,(7):7
在美丽的青岛世纪公园,人们经常会看见一位习武者的矫健身影。时而形意长拳,时而春秋大刀,时而太极、螳螂,刀光剑影,上下翻腾,他就是青岛武术界知名拳师、青岛青城武术俱乐部副主任兼总教练刘文进先生。刘文进,山东青岛人,1958年生于青岛崂山县,受当地道家武术文化影响,年少时立志从武,跟随父亲压腿、站桩,学习多种武术基础功。8岁那年,文进叩拜民间拳师习练螳螂拳、长拳和八卦掌。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部队转业到崂  相似文献   

16.
刘连洋  李飞林 《精武》2003,(8):39-41
提及螳螂拳法,世人自然会联想到那威震武术界的“莱阳三山”,作为螳螂门第七代宗师,“莱阳三山”不仅将嫡派太极螳螂拳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以骄人的战绩向武术界证明了螳螂门武功的威力。而作为“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则更以螳螂之太极手为武林所称颂。  相似文献   

17.
王开文 《中华武术》2005,(10):45-46
螳螂拳源于陕西之说最早见于1982年到1985年,青岛张炳斗(署名云鹤涧客)先生连载于《知识与生活》杂志上刊登的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又名《王郎传奇》),1986年又以单行本上下两册公开发行。文中称,陕西淳化县西安府邪州王家塬人氏王文成(人称王郎)。自幼习练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返回途中偶见螳螂战鸟,顿悟螳螂手法,又集“十八家拳法”精华,  相似文献   

18.
钟光辉  刘连洋 《精武》2007,(5):48-48
郝家所传的螳螂拳法属于梅花螳螂拳系,全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梅花太极螳螂拳,是山东螳螂拳派中主要的一支,主要流传于我国山东、华北、东北、广东、香港等地及日本、南韩、俄罗斯、东欧各国。  相似文献   

19.
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人们往往漠然置之,似乎感觉自己熟知的事物本该如此而无庸置疑。试想一个拳种的源起为何以一种昆虫——螳螂冠名?面对这样简单的问题,恐怕很难一下子解释清楚。若仅以此拳源出于模仿螳螂捕蝉为解,也难以敷衍塞责。螳螂拳的产生尽管有它自身的偶然性,但其必然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保持着无法割舍的密切联系。只有抓住螳螂拳产生的文化基础,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它、理解它、研究它和表现它。不然,我们将怎样像螳螂之形、取螳螂之意呢?  相似文献   

20.
“大力恒”     
“大力恒”,名泰,字寿山(1860~1933年)。满族。北京人氏。初匀螳螂拳,属太极梅花。螳螂支派;后改习通臂,兼习太极。所习诸技皆能融会贯通,技精入化、驰名一时。 恒结交甚广,无论风尘隐侠,还是江湖异士,恒皆接纳为友,且肝胆相照,冒死不辞,故在江湖上有“大力恒”之称。此外,恒亦通“黑门”,时京西北一带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