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观应的《罗浮待鹤山人诗草》洋溢着变法自强思想,他用诗歌凸显“古今之变局”论和“春秋战国”说的历史观和时局观,作为亟言“变法宜决断”的依据,他在吟咏中所表达的变法自强思想,始终把“改科举”、“设学校”、“育人才”放在首位,在主张“练兵将”、“制军器”的同时,强调“决胜于商战”。其又一特色是明确主张进行以改官制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并有抨击“专制”、向往“民权”的吟咏。“此际朝廷求变法,可如俄日合经营”,郑的这种心声与维新派同调,但他缺少实践维新的献身精神和主体意识,故只是维新论者,还不是维新派。  相似文献   

2.
刘国钧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民族企业家,是著名的“纺织巨子”。这位泰州籍工商奇才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三点:视风险为机遇,胆识过人;善抡行业先机,精明过人;为事业不惧生死,勇敢过人。值此全球经济低迷之际,希冀通过对刘国钧成功原因的分析,从而对当前工商企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客观上讲,有前人探索留下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从主观上讲得益于毛泽东具有的优良素质:较强的认识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对农民和农民运动有深刻认识和特殊情感;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正确的国情观。  相似文献   

4.
丁宝桢编年事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人。以办理团练立功,出任湖南岳州知府。后又历任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在山东六年,镇压过农民起义,又整顿吏治,治理黄河,备御外侮,受到清廷的表彰,调任四川总督。凡有兴革,不避怨嫌。丁宝桢是晚清督抚中之佼佼者。死后,灵柩运山东埋葬。清廷命在山东建祠纪念他。  相似文献   

5.
李塨是清初知名教育家、思想家,颜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虽然也象颜元一样批评八股取士,但却又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他中了秀才,也中了举人,但最终也未能中进士。而仕途上也仅仅做了83天通州学正。梳理一下他的科考与仕途生涯,不仅有益于颜李学派的研究,而且对于了解当时的科场与官场,亦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7.
南朝晋宋间的谢灵运重视赋的创作,我们可从一些零散的材料中窥见他的赋论:从他对赋的编纂和整理中见出他对赋的分析型思维方式的继承以及自觉对赋的总结和分类意识;强调“顺从性情,而以作赋”,并指出赋的功能主要是陶冶潜兴;赋在创作上重真实,尚“丽”“则”的倾向;认为作赋是不朽之事,提高了赋体文学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养廉”方面,苏宗经首重“养胆”。先是“最宜苦处能尝胆”,养成一份敢言贫穷的胆量之后,“见义尤应奋”,士人还须具有自觉的胆略,敢于任事,实现“廉吏何尝不可为”的抱负!其次。苏宗经倡导士人要管好自身的口、腹,“清贫本是素餐人”,做到不为物役。最后,苏氏“养康法”的逻辑就在于,处理好了“三池”(胆、口、腹),一个人才能解放自身,确保“一点丹心正不偏”,为民众做实事I并在家有“三声”(书声、织声和孩儿声)和“三乐”(生为男子、当太平世和家无病人)的状态下,做到知足常乐。  相似文献   

9.
张履祥是明清之际活跃于学坛的一位著名理学家。清朝入关后,他拒不出仕,隐居乡间,以耕读著述名世。张履祥治学最初源于陆王之学,以后通过阅读朱熹的《近思录》等书,且痛绝于王学末流的积弊,遂尽弃王学,归于程朱,成为清初程朱理学营垒中的一员骁将。尽管他未显达于仕途,始终是一名隐居乡里的布衣之士,但他关于理学的阐扬对于程朱理学在清初的复兴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清代理学士人的高度评价,以至把他推崇为与陆陇其并列的儒学道统的“传道人”。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的时间仅一年多,而诗歌创作却大约有百首。他在忠州期间的心态是非常特殊的,一方面有一种强烈的归京意识,另一方面又担心归京梦想的破灭,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期待状态中。  相似文献   

11.
By  Kalhy  Lamancusa  佚名译 《高中生》2012,(12):62-62
我的儿子乔伊出生时,他的双脚向内弯着.医生向我们保证说经过治疗,小乔伊可以像常人一样走路,但不可能像常人一样跑步。乔伊3岁之前一直在接受治疗,和支架、石膏模子打交道。当他8岁的时候,他走路的样子已让人看不出他的腿有过毛病。邻居的小孩子们做游戏的时候总是跑过来跑过去.乔伊看到他们玩就会马上加进去跑啊闹的。我们从不告诉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跑,所以他不知道。  相似文献   

12.
黄州时期是苏轼入仕后思想发展过程中比较消极的时期。现实令他痛苦、失望、悲愤,人生空漠虚幻意识十分浓重,但他却并未因此而颓靡不振。他融儒家与佛老思想而为一,从而使现实痛苦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淡化。苏轼以特定的身份置身于特定环境中,由怀古而感慨,由感慨而生悲,再从悲哀痛苦中挣扎解脱出来,他以齐物我、等荣辱、忘毁誉、一福祸的庄禅思想实现了这一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3.
自康熙七年春陈维崧北游京师,至康熙十一年春末离商丘,四年中陈维崧虽曾北游京师、数次往返江南,但其行踪主要在河南。这四年在陈维崧的创作生涯中相当重要,应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阶段。结合陈维崧的诗及其他献,可为该期部分词作系年。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的前半生是个伟大的革命者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 ,虽然也犯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但不能说他是一个叛徒 ,他斗争的矛头仍然是指向国民党反动派。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 ,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抗战工作 ,仍不愧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5.
人在无所依靠、空旷的空间环境中独处时,轻松的感觉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由轻松变为松散、到无所适从,定向思维能力迅速下降.在合适的空间环境中,可以使人的注意力从涣散转而集中.如果采用具有正弦特点的空间通道,可以将人的注意力柔性地收拢起来、定向地指向一定方向.  相似文献   

16.
童伯章是接受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近代教育家,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思想并付诸实践.。他秉持着存诚、能贱、淡泊金钱的树人宗旨,坚持教学与专业并进的师资培养,实行严格与开明并存的学生管理,贯彻文实艺并立的课程设计理念,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工作者的修养,是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基础。一个人有再高的文凭、再多的才华、再大的能力,却没有必备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因此,新闻工作者的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由于没有完善的供应机制,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着领域狭窄、覆盖面不广、标准过低、效率低下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制度建设主要从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明确各主体职责、提升社区民主和法制水平、建立监督与评估制度等方面入手;能力建设主要从转变基层政府观念、设立专项资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服务主体等几个方面入手。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刘备形象虚伪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传统观念认为其是道德信义的化身,其实道德信义的表面掩藏了他性格的真实内核:虚伪。他欺世盗名,实际上是一个大野心家;假仁假义,又惺惺作态;残酷无情,没有半点怜悯之心;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我们可以从作品分析来见出他虚伪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贾雨村初仕与革职经历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雨村第一次被革职前所任官住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进士后当了知县,不上一年被罢官;另一种是中进士后径升知府。不上一年被罢官。这两种说法都不够准确。其实情是:中进士后选入外班先当3年多知县,然后升为知府,在知府任上不到一年被参革下去的。前后任官凡5年,而被一些研究者一律压并为1年。此项牵涉到贾府及诸多人物、事件的发展空间无法链接,甚至被误为作者的败笔,很有辨析清楚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