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二战期间阿道夫·艾希曼之徒的行为是"平庸之恶"。此类人不是恶魔,不是虐待狂,却帮助纳粹完成了屠杀犹太人的"任务"。告状作为日常生活之一现象,告状者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但他完成了全景敞视的"庸俗的恶"之功能。此全景敞视的恶,由教育生产与再生产而来,亦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人性的善恶评价、集体主义的极权统治。能否逃逸出该全景敞视的"监狱",如何逃逸?是个永久的问号也是一个警示。或许对"群"的再思考乃可能之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平庸之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犹太籍著名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出来的。她认为,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限制或直接参与是一种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之"恶"。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之恶"表现为:不思考、从众、服从或是默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在群体中,每种情绪与行为都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可以使个体甘愿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群体中的个体,仿佛空气中的  相似文献   

3.
阿伦特对于"恶"的区分及界定构成了她对现代伦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构架.她指出:纳粹分子所犯下的罪是"平庸的邪恶",而非"根本之恶",而这一"平庸的邪恶"是由于其"无思想"所造成的.阿伦特将这种观点置于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整体研究之下,从现代性自身历史与现实的视域解读极权主义之恶,阐释其产生、表现及消弭之道.  相似文献   

4.
汉娜·阿伦特参加了对纳粹分子艾希曼的审判,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内,学校不可计量的隐形劳动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使得很多教师失去了教育的初心,慢慢走向平庸。在深刻分析教师自身道德反思缺失、工具理性支配下道德行为匮乏、学校科层制管理使得教育主体责任稀释三方面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消解教师道德隐退的三种途径:通过反思与对话探寻教育生活的意义、通过判断和理性重建个体行动的自我准则、以宽容和正义为特点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5.
阿伦特从艾希曼的审判中得出"平庸的恶"的思想,即"正常的人"在集权制下由于不思想而丧失良知的邪恶。从纽伦堡到耶路撒冷的几十次审判实质上是"胜利者的法庭",阿伦特的思想引起认知困惑,她不仅从政治体制的社会结构功能追究历史责任,更从人性良知层面拷问政治、道德领域的集体与个人责任问题。这是二战结束16年后积淀出的对种族灭绝惊破迷梦的思想和诘问,这些思想又成为鲍曼、米格拉姆等著名学说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6.
引入宗教意义上的"原罪"概念并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指出乔叶《认罪书》"平庸之恶"概念外的人性之恶,揭示在文革中犯下错误却不认罪的一行人对自己行为解释的诡辩性。对"文革中的人性之恶和暴行、罪恶是否具有复制性"这一问题提出见解,指出小说中忏悔的浅层表达问题,最后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金金人物形象不断变化的分析指出人物在人性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7.
我们很少审视"平庸",因为"平庸"常常意味着随波逐流,虽然不如"优秀"和"卓越"那么叫人喜欢,但总不至于让人痛恨。王开东对于教师"平庸之恶"的反省,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平庸":在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中,是否隐含着恶呢?教师如何才能摆脱平庸,以自己的教育行为滋养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呢?本文,也许会成为思考这些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教师平庸之恶是学校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制度对教师平庸的制造和向功利的倾斜,这种倾斜无疑源自于学校制度在功利与道德的张力中的迷失。而为超越教师平庸之恶,则必须从制度变革入手,使之重拾道德本意。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中学教学中充斥着"平庸的恶"。无论什么"恶",最终都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并且起不到任何教学效果。所以,应力求摒弃教学中"平庸的恶",还教学以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0.
《朗读者》中的汉娜作为集中营的看守,无疑是有罪的。但是,汉娜并非十恶不赦的恶魔,她也有温情、柔软、细腻的一面。汉娜之恶是由于无知、不思考造成的平庸的恶,也与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外部环境有关。在集体之恶中,个体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罪责。米夏·伯格对汉娜的复杂情感反映了战后年轻一代对于父辈罪责的看法。小说中的朗读,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师平庸之恶是学校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制度对教师平庸的制造和向功利的倾斜,这种倾斜无疑源自于学校制度在功利与道德的张力中的迷失.而为超越教师平庸之恶,则必须从制度变革入手,使之重拾道德本意.  相似文献   

12.
一、"之"应是代词课文中,有一个"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句子,课本作了这样的注释:【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显然,注者把这个"知之"的"之"当作了一个助词而不是代词,故未译出。其实这个"之"应是  相似文献   

13.
一、"之"应是代词课文中,有一个"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句子,课本作了这样的注释:【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显然,注者把这个"知之"的"之"当作了一个助词而不是代词,故未译出。其实这个"之"应是  相似文献   

14.
就请让我们摈弃心中那潜藏着的"平庸之恶"吧,铲除"平庸的恶"之苗,让中国这块沃土盛开坚守道德之花!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在21日那天,小悦悦仍因伤势过重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亲历者、见证者与书写者,在其客观冷静的笔触下,纳粹惨无人道的奴役、屠戮与集中营"囚犯"的境况与创伤得到一一呈现,纳粹施害者的身份在根本恶与平庸之恶之间呈现出多维面向,莱维在多部小说中深入探究与批判了纳粹施害者暴力行径背后德意志帝国极权主义之恶与人性本恶。作为知识分子与人文者,莱维在仇恨、理智与反思中对施害者实现了宽恕的难能之能。  相似文献   

16.
"平庸的恶"是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的恶,犯下这种"恶"的人,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他们只是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命令来行动,不思考、或者力图忘却命令本身的善恶。这种恶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它能够激发起潜伏在人类中所有恶的本能。现今学校不仅没有力图去消解,反而是助长了"平庸的恶"的泛滥。如果连促使人向善的学校,都不能摒弃"平庸的恶",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很可能将陷入危险之中。为了消解学校中"平庸的恶",学校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形成"扪心自问"的习惯,同时要在学校中构建起正义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读《没有围墙的教室》,很多次我都停下来,慢慢咀嚼、反思。在K老师面前,我很羞愧,像一只鸟羞愧于飞行。羞愧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室是有"围墙"的,尽管我们讨厌这样的教育生态,如帕斯所说;"我有着反抗的目光,却只能压低声音歌唱。"但慢慢的,我们会服从它,遵循它,然后离不开它,以致最后我们成了围墙的一部分,甚至我们自身就是围墙,乌黑破旧,陈腐不堪,沾满平庸无奇的恶。K老师则不然。因为可以涂着红色的指甲油,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深爱着孩子,她选择了做一个老师。还是因为深爱孩子,她没有听从老教师"一个月不露笑容就  相似文献   

18.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19.
青春男孩     
山崎贵子应该算是出道较早的漫画家了,但她并不属于高产型,寥寥可数的几部作品中《青春男孩》当数她倾尽心力之作。很普通的校园背景,两个虽然长得漂亮但个性其实也算普通的男主角(他们没有BL)再加上一帮普通的同学和朋友们,便构成了这个普通的故事. 像流水一样融入人心。这是种有着鲜明颜色的普通,虽然是不同国家的故事,但却能从中看到身边朋友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追“星”记     
"就她了!"然后我一不做二不休,向林子讨教了几招,就开始追起"星"来。听好友林子神侃追星的奇妙感觉,我这个"平庸族"心动了,我也要追追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