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在说明教学非言语表达系统分类的基础上,着重阐明语文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特征,并探讨提高语文教师非言语表达能力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马会梅  宗岚 《教育艺术》2007,(12):60-61
教师教学的非言语性行为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教师教学的非言语性行为艺术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高超精湛的艺术,有时可以起到比有声语言更理想、更难以言状的教学效果.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其研究成果必将对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体态言语是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手势、姿态、眼神、目光和表情等非语言信息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活动。这一教育活动与教学效果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快速表达某些教学内容,对于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中职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学习吸引功能。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体态言语艺术来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柳志伟 《成才之路》2011,(25):59-59
《教师的体态语言》一书中指出:"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明态度的非言语的特点身体态势。""这种特定身体姿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5.
教学非言语表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因素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它是教师教学多讯道表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教师塑造自身形象 ,为学生仪态修养做出直观示范的重要手段。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往往把教师的教学表达形式只理解为言语表达 ,其实语言虽然是教师表达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 ,但毕竟不是惟一的工具 ,它也有言之不尽 ,词不达意的时候。一位心理学家曾总结出这样一个有趣的公式 :感情表达 =7%的语言 + 3 8%声音 +5 5 %的表情和动作。国内外有关身势学的著作也提出了一系列非言语表达方式与各种具体相同的感情相…  相似文献   

6.
教师非言语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手部非言语行为、脸部非言语行为、身体非言语行为、副语言行为、空间语言行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进程和增进师生情感方面有显著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非言语行为,要加强实践练习,提高非言语表达技巧,同时要适量,掌握好"度"。  相似文献   

7.
教学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非言语表达,非言语表达的效果有时能超过语言表达。章介绍了非言语表达的系统构成以及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特点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运用目光、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无声语言或语音、语速、语调等辅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行为。大凡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们,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细枝末节’……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我们认为,师范院校在培养未来教师时尤其应在这方面引起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教育功能,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对教师提高非语言表达艺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中的一种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及其语用功能,分析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对改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调动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去参与理解并作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反馈。在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体态语、手势语、副语言和空间语非语言交际,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非言语交际是人类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一种非言语因素都含有一定内涵和独特的交际功能。在课堂这一特殊的交际环境中,非言语的巧妙运用可有效辅助语言,促进师生交流,有助于优化教学,值得重视。本文通过简述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分类及其交际功能,提出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其重要性,并探讨了提高教师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学表达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它一般分为语言表达和非言语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情为基调,并运用教学表达艺术,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学语言表达艺术的一言一语总关情和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的于无声处见真情,使学生在情满心田、心理共融的愉悦状态下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为实现减负增效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江苏丰县教师进修学校王治业一、什么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位的变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非语言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外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是教师...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教室这个特定空间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信息交流,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而言语和非言语因素是进行这项活动的主要手段,过去我们往往只偏重言语教学因素,而忽略了非言语因素的作用,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非言语因素的价值,积极发挥非言语因素的作用,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师评价学生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一是书面评价,二是口语评价,三是非言语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却常常忽略非言语评价及其独特功能。其实,在学生评价中,非言语学生评价使用起来最简便、最频繁;教师正确地运用非言语评价有时也最有效,并能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独特的评价效果。一、非言语学生评价的类型所谓“非言语学生评价”,是指教师以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势和声调等非言语方式对学生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与言语评价(如评语、口头表扬和批评等)相对应,比如教师对学生某种良好行为…  相似文献   

16.
时间语初探     
非言语交流中,还存在着一种时间语交流形式,它以时间传递信息,渗透在人际交流的各个领域,由于时间不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因此,用时间传递信息这一形式也就很少引起人们注意,时间语的提出,将寿命人们了解言语交流和其他非言语交流没有表达的内容,填补非言语交流中时间语研究的空白,本用大量事实证明了时间语的存在,论述了时间语的概念,特点和类型,并指出其功能。  相似文献   

17.
非言语交际是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言语交际一样,它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这样,有可能造成交际障碍。因此,如何利用英语视听说课的特点和常用教学手段的优势,以提高学生的非言语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成为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在教室这个特定空间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面构成信息交流活动。而言语和言语因素是由伴随着言语表达而来的声调、表情、手势、体态、文字字体等基本要素构成。非言语因素在信息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补充或强化言语表达的感情色彩,沟通师生情感,还可以起到显现视觉形象的生动、鲜明、具体的直观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运用非言语手段就能激发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特定情境,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共同创造出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使师生间形成心心相印的情感,从而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层层推进的努力学习的激情和欲望。因此,语文教师正确认识非言语因素的审美价值,充分发挥自身的非言语因素,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仅仅依靠言语进行教学,而是更多地需要运用多种非言语行为进行知识信息交流和组织教学。为了更好地发挥非言语行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本文将体育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特点、表现形式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深化对非言语行为的认识,进一步推广非言语行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教师眼神运用艺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用言语来传递教学内容。但是,非言语信息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言语表达中,眼神是最具表现力的。巧妙地运用眼神艺术,不仅可以表情达意,辅助教学、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调控学生的行为,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眼神又具有其独特的真实性、丰富性、暗示性的特点。教师能够高超地运用眼神艺术是以对学生深切的爱为基础的。只有在恰如其分地运用眼神艺术,师生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彼此眼神的含义时,才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