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批评场”概念是用来描述文学批评活动的运动形态的,是建立在对批评静态和动态观察基础之上的。它主张批评活动具有运动属性,提倡系统的、辩证的、全面的批评,对于纠正某些批评理论的偏颇,建设健康完善的批评理论具有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指导下,“十七年”文学批评形成了科学理性与政治异化的双重变奏、阶级属性之强化、矛盾的非审美化的批评逻辑等文化特征,但却缺乏自己独立的审美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有着全新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的,而“推广应用论”作为一种主观逻辑是不能科学地说明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来看,“推广应用论”的逻辑也曾是被马克思所“使用”的,但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这种逻辑最终又被否定了。因而,它并不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思想理路。本文通过揭示“推广应用论”的理论困境,说明“推广应用论”在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上的局限性,从而为唯物史观“正名”。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及其在文化重建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及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继而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致使转型期的国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形而上学”之根。事实上,“形而上学”在化重建中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它能够填补传统化形上关怀缺失的真空进而为化重建奠基,而且能够弥补传统化思维方式的缺陷,孕育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极“左”政治的强力控制下,“文革”文艺与政治高度一体化。文艺自身没有运动,政治运动支配着文艺运动。作为文艺活动的一部分,“文革”文艺批评也不能不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沦落为“革命大批判”的武器,为极“左”政治服务。批评家主体意识普遍丧失,批评理论资源奇缺,致使文艺批评既不具有“科学性”,也不具有“文学性”,彻底丧失了自己的本体特性。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时期,社论这一当代报纸的新闻评论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社论化文学批评形态。社论化文学批评以其特定的话语方式,参与了“十七年”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更以其特殊的话语内容,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史、思想史的建构。文章超越纯粹的“美学的”批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分析社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的时代语境;进而采用史料统计方法,呈现社论化文学批评的运用情况;并采取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社论化文学批评关注的主要内容,以揭示社论化文学批评积极参与社会史、思想史建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姚云帆 《文教资料》2009,(10):12-14
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批评”。这一概念和德国歌德的“外观”有着密切联系,把握两者的联系,对理解本雅明文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批评”和来自于歌德的概念“外观”的关系,以《德国浪漫派中的艺术批评概念》为核心,透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0.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它在明代文论视野中首次得到多视域地展开,表现为:左诗论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曲论、词论及小说理论批评中也得到运用或阐说。这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盛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