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课程改革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叙事”则是教师呈现研究成果乃至穿透教学经验的一种语言方式,让教师从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中汲取教育的诗情。本文就是以“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时空中发生的各种有意义的亨件及场景,阐释了身处课程改革情境中的教师领悟出来的各种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经听过一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故事: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一个情境性题目: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的时候,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突出教师“引发”与学生“思考”的地位,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教育心理学指出:“给学生提出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显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教研员问教师:“在教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您考虑最多的是什么?”答:“考虑最多的是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再问:“那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呢?”答:“还是创设情境。”但应者已寥寥,再问:“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呢?”此时已无人应答……由此可见,教学情境已经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深处,到了每逢教学必设情境的地步。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但至少应该思考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5.
一、通过‘储、研、练”提高教师素质 1.“培”——专业引领.增强全体教师的前瞻性。一位成熟的教师绝不是简单地将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就行。而是要在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信念,结合自己所处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好的教学绝不仅仅是预设的,而是始终伴随着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对话”已经成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基本话语情境。在这一教育话语情境中,教师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学生的“朋友”,更应是学生的“学长”。  相似文献   

7.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追求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行动。“儿童阶梯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为每一位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为每一所学校营造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新教育认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共读,  相似文献   

8.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境。它有时是奇思妙想,有时是教学新的切入点,有时是“节外生枝”或“锦上添花”。生成是师生智慧的火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并有效加以利用。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者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小熊家里今天来了小猪和小狗两位客人,小熊想把家里的4块面包、2瓶果汁和一根火腿肠分给这两位客人,小熊不知怎么分才好。聪明的小朋友,你是否愿意帮帮小熊。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对一位举手的学生)师…  相似文献   

9.
王笑梅 《江苏教育》2023,(44):62-66
情境教育引领未来,体现在通过动感赋能引领深度学习,适时激发引领创造力培养,内核贯穿引领命题变革。情境教育也会与时俱进,未来有望获得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情境理论从“经典情境论”升级为“媒介情境论”,二是情境类型从“经典情境”升级为“智媒情境”,三是情境关注从“关注儿童”升级为“全面关照”。随着教育技术的全面升级,情境教育很可能出现重大的变革:情境生态变革为“混合样态”,情境系统变革为“自进化系统”,情境模式变革为“弹性模式”,情境模型变革为“智适应模型”,情境引导变革为“智能导师”。在情境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中,留住自然情境、守护思想基石这两个方面具有永恒价值,值得未来加以坚守。  相似文献   

10.
张娟 《家长》2023,(20):34-36
<正>初中道法教材设置了“经验运用”“阅读感悟”“拓展空间”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栏目,为课堂情境教学提供了条件支撑,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途径。但是,因为不同教育内容的情境内容存在差异,相应的教育内容也不同,若课程以及栏目之间没有顺畅的过渡方式,不同情境的快速转变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情境链创设,应用情境链,将课程教育过程中多个教学栏目和情境串联起来,通过一条主线让学生在情境探索中学习,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如何理解“情境”的内涵和实际意义一提起“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殊不知,在大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创设情境的同时,教师对“情境”一词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比如,在《除数是小数除法》的教学中,新课伊始教师就出示“2.4÷0.12”直奔主题,在教师“你能尝试自己解决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老师期待同学们惊人的发现”的寥寥数语中,激发起了学生对自我、对同伴进行挑战的勇气与欲望。你说,这算情境创设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一次,听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以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辆汽车2/5小时已经行了18千米,1小时将行多3少千米?”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再思考:你准备怎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认识。 一、是否所有的情境都是好情境? 1.创设“虚构式”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有趣的图形”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始,课件出示一片草地和一棵树,然后教师点击鼠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相继从草地上冒出来“长”到树上。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性知识”的获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什么是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拼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还有学者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指基于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经验的,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下形成的,支配着教师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综合性知识。”它不是理论性知识在实践中的直接运用,而是理论知识在与实践情境相结合中得到理解后形成的指导实践的知识系统,具有明显的情境性、个体性、默会性及综合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伊艳芬:在分流教学中,对“升学型”学生我们以专业理论学习兼顾实习实训及职业道德教育为教育教学目标,主要运用“情境法”优化课堂教学,以“四段实习法”强化实验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谓“情境法”,即通过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其应用,即情境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如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一节教学中,教师先展示多个受害的叶片、果穗、叶鞘等标本,激发学生提出“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如…  相似文献   

16.
一、“情境”其表,“灌输”其里:科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综观现在的科学课堂,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缺乏目的性和实效性。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时,一上来就播放大段文字,内容是荆柯要去刺秦王,但必须经过一扇安检门。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冬,“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一位来自江苏的小学教师作为主要嘉宾走上讲坛。她说:“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为广大教师拓展了一个一展宏图的广阔空间.我则开始了语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说来也巧,因为信息闭塞.我还不知道地球那一边,也开始了情境认知的研究。东西方教育同步,似乎是偶然巧合,却表明人类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发卿.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施愉快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叶翠云所谓愉快教育,即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一种“开放型”教育。自然课如何实施愉快教育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体会是:改进教学方法,搞好三个结合。一、讲“玩”结合“玩”只是一种形式,通过“...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乡村教育持续发展,必须抓紧乡村教师这一重要抓手。当前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存在着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教育实践、社会交往以及自我发展三个维度。如何摆脱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困境,营造环境使其勇于“发声”,创设情境使其敢于“合作”,提供机会使其保持“成长”,是实现乡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情境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域,师生应当共同创设类型多样、风格多变、主体多元的立体式教育,积极运用“依据教育内容,营建事件情境”“分析角色任务,形成学习情境”“根据教育地点,构建实践情境”“遵循情境介质,创设研究情境”策略,创设寓于“大思政”格局的教学情境,使育人目标能在灵活多变的教育情境中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