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些年,人们对高校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实施艺术教育也在傲着各种探索,艺术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重要作用也逐渐为教育者所认同。声势日直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教改呼声,把“素质培养”这一课题摆在突出的地位。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特则是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想就艺术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两课”教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较多地停留在一些有限的目标选择上。本文认为,高校“两课”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实证调研,分析了“两课”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发挥和作用实现状况以及它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教育力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两课”教育在造就相当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境界的高素质人才实践中所具有的教育力,并对改进和提高“两课”素质培养教育力的基本思路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目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地从改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入手,来探索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用以改变高校中长期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不良倾向和做法,力图使培养出的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以便迎接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严峻挑战。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内涵,在人的各方面素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它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和基础工程,并且它也将贯穿于高素质人才培…  相似文献   

4.
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素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新型教师中的地位与作用和高师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分析目前高师教师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认清培养2l世纪创新型人才对高师教师素质的要求,并认识高师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这个十分急迫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提高高师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为指导,论述了如下问题:一、提高人才素质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二、领导重视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实施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条件。从一个重要角度,谈了对高校改革与人才培养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网络》2011,(1):24-25
对教育技术作用的认识 1.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 2.教育技术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优化高校教学过程有重要意义。 3.教育技术对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4.教育技术是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论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成败。农业依然存在着毁林开荒、滥垦山地和农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存在着“政策威力”代表“科技威力”的问题,而要解决目前农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很重要的这一点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素质的惟一途径就是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因而,农村教育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是党建理论的创新成果,反映了新时代对党的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当代成教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我们必须从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成人教育在“三个代表”中的全面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的认识,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论述作为加强高校成教党组织的建设,办好高等成教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来抓。  相似文献   

9.
素质及其测量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的概念及其培养问题是极其复杂的问题。然而,无论对它的理解或认识有多大差异,要推进素质教育,要提高人的素质,已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如果没有测量素质高低的标准,就无法确定“素质”是否在素质教育中得到了提高,也就很难将素质增长率真正落到实处。因此,研究素质的高低问题便自然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这就需要确定测量素质高低的标准,建立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中专学校存在着对数学教育重视不够,课时被压缩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对数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及其在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要求学校加强素质教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阐明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人们的认识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教育创新,是各类高校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人们对素质培养及相关教育创新的认识,还有许多亟待澄清的问题。为了顺应变化中的时代大背景,有必要对素质培养和教育创新中的基础性问题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为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渴望。单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似乎已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我国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开展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规划,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创业者,缓解当前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因此,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分数与素质之争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延伸的一条内线。生活直观和大众教育哲学告诉我们:分数就是素质,分数具有素质显示功能,素质需要分数的标尺。分数的诞生引起了素质观的变迁,深化了人们对素质的认识。当代素质观应建基于“新三论”——素质一环境协同论、素质自生论、素质单维测评论,它们为沟通分数与素质提供了一条通道。分数所代表的学习素质,“追分行动”对人的素质的诱发和滋养都说明了一点:分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育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因而,深刻认识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适时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吸收新信息、新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培养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元素,否则,将无法胜任这一崇高的职业,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我认为,最基本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及时吸纳新知识,…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素质与信息技术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教育的革命,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国外以“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通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素质”理念,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晶洁  陈军 《教书育人》2006,(12):33-34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生力军,是高校保持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潜力很大,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所在。一个学校如果忽视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建设,就会失去教育发展的动力。当前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必要培养锻炼一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性型人才。而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些素质又如何来培养,这是我们在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无疑对肩负现代教育神圣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关键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要全面实施创新教育,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职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职院校在教育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技术类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相比于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性、文学性的课程便很容易受到轻视,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由此也导致当今中职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合格职业人才,中职院校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王保国 《吉林教育》2000,(10):44-44
一、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在今天,教师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光荣使命,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必须把自身建设搞好。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场所,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它的高低直接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高校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课题.本文对高校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