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项背景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黄矮病与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随着肥水条件的改善和矮杆、半矮杆品种的推广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我国用作白粉病抗源的Pm8(携有1R/1B代换的洛类品种及1RS/1BL易位的高加索、阿芙乐尔、山前等)丧失抗性,白粉病对我国小麦生产危害有加重趋势.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南方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通常3-5年流行一次,中等流行年份减产10-15 %,大流行年份减产达20-30 %,病麦粒含有的真菌毒素对人畜有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2012年河南省新乡市该病发病严重,从气候、小麦品种、菌源3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该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立项背景 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黄矮病与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随着肥水条件的改善和矮杆、半矮杆品种的推广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我国用作白粉病抗源的Pm8(携有1R/1B代换的洛类品种及1RS/1BL易位的高加索、阿芙乐尔、山前等)丧失抗性,白粉病对我国小麦生产危害有加重趋势。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南方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通常3-5年流行一次,中等流行年份减产10-15%,  相似文献   

4.
立项背景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黄矮病与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随着肥水条件的改善和矮杆、半矮杆品种的推广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我国用作白粉病抗源的Pm8(携有1R/1B代换的洛类品种及1RS/1BL易位的高加索、阿芙乐尔、山前等)丧失抗性,白粉病对我国小麦生产危害有加重趋势。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南方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通常3—5年流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2年渭南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综合分析了发生流行的原因,提出增大农业防治力度、压低重发田块菌源基数、及时开展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中草药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室内抑菌作用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白藓皮对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菌、小麦黑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对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0.2 g/mL白藓皮对番茄早疫病、番茄灰霉病、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6.3%、82.3%和75.1%;胡椒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黑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山芋黑疤病菌的菌丝生长,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0.2 g/mL胡椒对番茄早疫病防效为74.5%;甘草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强抑制作用,0.2 g/mL甘草对番茄早疫病防效为70.9%.  相似文献   

7.
禾枯灵(又名唑灵)是一种新型复合杀菌增产剂.采用禾枯灵500PPM对小麦赤霉病进行常规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共喷2—3次,其防治效果达80.29%.保产率在27.31%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禾枯灵对小麦赤霉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防效优于多菌灵.  相似文献   

8.
小麦是河南省的首位粮食作物,在河南省的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豫中南地区的小麦面积占河南省的50%以上,该地区的小麦生产对维护河南省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该地区粮食生产取得了稳步提升的突出成绩,但同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良种良法未充分配套使用、播种偏早、播种量偏大及农药与肥料投入不合理等。总结了近10年豫中南地区小麦生产现状及育种的主要进展,旨在加强小麦新品种利用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快小麦优质专用生产生态区域划分的研究,制定小麦生产标准化规程,确保豫中南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剂浸提法,对汉麻植株的花、叶、茎和根4种不同器官分别进行平行提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汉麻粗提物对大豆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sojae)、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汉麻的不同器官粗提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汉麻花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活性最佳,抑制率可达50%.  相似文献   

10.
强筋小麦品质与氮肥施用技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南省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高优503和新乡市农科所新引进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陕225-21系进行不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时期、不同氮肥种类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乡地区中高水肥条件下,优质强筋小麦的品种施氮量应在最高籽粒产量和最高蛋白质产量之间,即每hm2施纯氮1 65~210kg;施氮重点在越冬、返青期和孕穗期之间;氮肥种类以尿素或氨态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正10月21日,何梁何利基金2016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共有51位科学家获奖.我校茹振钢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的农学奖.茹振钢教授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省小麦技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矮抗58"等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2.6亿亩,累计增产效益2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2.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高潮中,要保証高而稳的产量,除了精耕細作,合理施肥,及时排灌外,更重要的是消灭病虫害,其中病害最为严重。今年上海小麦由于赤霉病而减产20%,此外水稻的稻热病,小麦的锈病等等均是上海郊区較为严重的病害。农民在斗爭中积累了不少的宝貴經驗,发展了大量的土农藥,例如大蒜汁液治疗稻热病,洋葱治棉蚜虫,烟叶治銹病,泽漆治赤霉病等等,不胜枚举。但是这些土农藥,往往由于植物品种的差异,栽培条件,使用濃度和方法不同)而疗效不稳定。究竟土农藥有效成分是什么?疗效如何?对植株生長是否有妨碍等等一系列問題,急待解决。因此土农藥的筛选工作;以及发現新的有  相似文献   

13.
以实验中发现的一株细菌(ZXK)为材料,通过摇瓶发酵的方法获得其发酵液,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菌体和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小麦赤霉病菌病菌Gibberella zeae,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 Uacingulata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等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ZXK菌体及其发酵液对7种病原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ZXK发酵液能够完全抑制苹果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对棉花黄萎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也达到了90%以上;发酵液经离心、过滤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仍具有生物活性,其中以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的发酵液样品的抑菌活性损失最大.  相似文献   

14.
郑麦1860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为钢院士小麦分子育种团队培育的国审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2018—2022年度,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小麦玉米两熟超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团队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三河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实施郑麦1860超高产栽培攻关示范,不仅连续5年实现了超高产目标,而且取得了单产800 kg/667m2以上的重要突破.根据郑麦1860“一突出三高效”(高产性突出,优质高效、生产高效、加工高效)的特征特性,有针对性提出了“一强化三跟进”(即强化播种技术基础,春季追施氮肥跟进、拔节至孕穗期灌水跟进、后期绿色防控病虫害跟进)的超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为优质小麦良种良法良田相结合、农艺农机配套技术相结合、产量与品质相兼顾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麦叶锈病是河南省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2009~2010年对河南省南阳市小麦叶锈病发生进行了系统调查.2009年病害始发于4月8日,此时田间病叶率为0.56%;4月22日~29日病害进入快速增长期,仅7d病叶率由4.11%速增至34.11%,病情指数由0.51攀升至6.57.5月6日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78.78%和29.95,之后增速逐步减缓.2009年病情消长表现出"S"型曲线特征.2010年叶锈病的初发期与2009年相比约推迟了一个月,且病情显著减轻.通过对气象因子进行比较,推测2月~4月份的平均气温异常偏高是造成2009年南阳市小麦叶锈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曼陀罗提取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曼陀罗茎、叶和种子的乙醇提取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曼陀罗茎、叶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较弱;种子抑菌活性较强,且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不同病原菌之间抑制效果差异较大,曼陀罗种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率达到96.91%.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从《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获悉,我校茹振钢教授获"201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此次全省只有2人获得该奖项.这是继获得"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之后,茹振钢教授获得的又一项荣誉.茹振钢教授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从事小麦科研三十多年,在高产稳产广适优质小麦育种理论研究和品种创新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1)创新高产稳产广适优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时间和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时间和关键技术。防治关键时期一是冬前防治以拌种为主控制入侵,二是春季药剂防治为关键控制扩展,同时搞好肥水管理。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在返青-拔节气温上升到20-25℃时防治效果较好,时间为3月10日-4月20日。拌种以三唑酮较好,喷雾以井冈霉素和三唑酮为主,适时喷雾能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流行和发展,此外还应利用抗耐品种和加强农业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时间和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时间和关键技术。防治关键时期一是冬前防治以拌种为主控制入侵,二是春季药剂防治为关键控制扩展,同时搞好肥水管理。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在返青-拔节气温上升到20~25℃时防治效果较好,时间为3月10日~4月20日。拌种以三唑酮较好,喷雾以井冈霉素和三唑酮为主,适时喷雾能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流行和发展,此外还应利用抗耐品种和加强农业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科技奖励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扬州市农科所虽然是一个地区级的研究所,但40多年来先后育成了10个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4.6亿亩,增产粮食100亿公斤以上.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的六次大面积更新,有三次是由我所培育的品种实现的,每次更新的结果都使小麦大面积产量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我们育成的扬麦系列小麦品种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励.其中扬麦5号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扬麦158在产量、抗病性及品质方面都全面地大幅度地超过原来的当家品种扬麦5号,初步解决了世界上小麦大面积丰产与抗赤霉病、抗白粉病难以结合的难题.每年种植2000多万亩,是我国当前种植面积和覆盖率最大的小麦品种.我们的科研成果,推动了农业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奖励,这是对我们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肯定.这不仅使我们得到巨大鼓舞,而且由此提高了知名度,使我们这样一个基层农科所先后承担了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863课题等).这使得在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地区级农科所正把大部分人力投入创收的时候,我们却能稳定住科研队伍,促进了科研所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