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教育部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在中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一纲要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语文教学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的价值,但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格素养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地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反映出国家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贯彻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纲要》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9月正式推出一套供初、高中生学习使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本套教材供七年级、八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使用,每个年级按学期分为上、下册,共8册。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应该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拥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公民"四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丰实政治课堂,提升政治课堂的文化底蕴,需要积极地促进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6.
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正式颁布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与教材体系中,提出中学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学过程中应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来说,一线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合理补充与延伸课本知识,把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到课堂中来,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陶冶其情操,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去接触和了解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由于高考中加大了考试的比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程度也相应增强。2016年2月1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刊登了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透露2016年高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能的传承",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四川教育》2015,(Z1):18
【编者按】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条指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2014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在"活动目的"中指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  相似文献   

10.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正式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完善对大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定位?其内容和形式如何既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又能与本校的校园文化特点相结合呢?《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学习”“在美术教学中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经过两年的摸索与实践,马王堆小学确定,开设美术特色课程不失为解决以上难题的有效途径与载体之一。具体做法便是挖掘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既能凸显本校校园文化,又能有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美术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1,(8):147-148
在强调民族振兴、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在2014年提出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理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这一纲要的提出,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向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文章论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地理课堂,实现课程开发的多元探索,提升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的要求,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高考中的比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意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孙建辉 《中国教师》2014,(21):14-18
<正>祝安顺,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组委会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构与教学实践"课题组专家。《中国教师》: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内容,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您认为这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精神培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对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功能与使命。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鉴于各级各类课程在吸收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的现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的课程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与发展的古典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为内容的育人活动,为新时代学生培根铸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归属,其教育过程是个体生命在文化涵养浸润中从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养成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要寻根探源,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在课程化实践中具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种活动实践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求各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政治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冯军 《河南教育》2023,(7):84-85
传媒专业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但在具体教育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地位尴尬,存在课程边缘化、教学理念匮乏、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本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对传媒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与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