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要做好"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同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只有这样,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标才能达成。  相似文献   

2.
孙凯 《教学月刊》2014,(7):28-31
正阅读即对话,不仅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还有"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和教科书编者。只有学生、教师、作者、教科书编者进行有效对话,在思维碰撞中形成个性化心理,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而对话总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话题设计适当,方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指引学生思考,确保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笔者试图以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金岳霖先生》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话题的确定。一、确定有效对话话题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对话分为三个阶段六种对话。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通过与文本对话,预先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可以理解为教师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所有对话的最终目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文字,读懂文字,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才能读懂作者的心声,从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才能听到学生发自肺腑的感言,发自内心深处的赞叹.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诚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就需要形成学生与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文本的魅力,赏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技巧,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解读。因此,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方式,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批注式阅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模式,在课前,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形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批注,形成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后反思阶段则是学生对自我阅读过程的一个反思,形成的是自我对话。正是在这个对话中,学生从拿到文本到初步感受文本,再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终生发出自我的感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经历与文本深入对话、对课堂反复预设、与文本融为一体的备课过程,才能形成卓越的教学能力,才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时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需要的不是教师单向的强制灌输和关乎知识的因果性解释,而是具有交互主体性的理解、体验和对话。理解、体验和对话分别属于教师、文本与学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前置"态、"内生"态和"外成"态,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只有达成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相互理解,进行恰当的情感体验和相互真诚的对话,使教师、文本与学生一起沉入一种亲密的"相遇"之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应有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才能在对话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并借此进入更高、更新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9.
理解人物对话是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对话的形式、对话的情感,从对话中理解文章的中心。学生只有读懂了对话内容,了解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理解文章的思路,找到作者的感情所在。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94):11-12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精神与另一种精神的融合,一种素养对另一种素养的提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及思想碰撞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指导学生尊重文本,慢慢读,慢慢欣赏,慢慢浸润心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的最深处,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传达的思想,真正尊重文本和理解文本,挖掘出文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不同体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要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探寻出文本表达的主线,根据作者创作文本的情感思路、情感价值这一主线进行教学。只有紧扣文本的思路,学生才能进一步明确阅读的方向,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原点,在紧扣文题中确定教学主线;要依托核心,在关键语句中确定主线;开掘情愫,在文本动情处确定主线;契合需求,在认知疑难处确定主线。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3.
教师只有读懂教材,真正读懂文本.才能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本真,才能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透析作品的真正含义和深刻寓意:才能与作品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和交融:才能有进一步的发现和再创造、本文通过对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两种思维方法的理解和比较.来指导教师怎样与文本对话才能达到本真意义上的读懂课文.从而体会成长的意义.实现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里的对话,前提是解读。解读文本是备好课的前提,只有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才有可能把文本中静止的内涵转化为教师的理解,并借助适当的教具或者方法在课堂中展示出来,以自己的解读来影响学生的解读,以便形成共鸣,达到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的深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我的语文课上,我主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学生自主的读书,与作者和编者能有交流,继而把课文的语言及其丰富内涵进行内化。而作为教师的我,要求自己必须先与文本进行对话,取得自身经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教学与学生"对话",最后指导学生如何与文本作者"对话"。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应在教育实践场景中逐步养成教学实践能力。语文教师要能正确处理文本、作者、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教学能力。为此,在职前培养中,准教师可借助对话形式促进教学知能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准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长备课中把握教材;与学生对话,在角色转换中预设教学;与他者对话,在教学审视中形成反思;与自我对话,在规范与个性中寻求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阅读对话是丰富多元的,只有引导学生在多元对话中逐步深入,走进文本,走向作者,才能生成阅读活动的无限精彩。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从与课题对话,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教师、同伴对话等方面对此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对内容感悟不够,体会肤浅,使对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使对话不流于形式,使沉寂的课堂因对话而充满生命活力呢?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对话的源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才能使课堂对话有生命力。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备课不但要备‘文中之人’,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人,将文本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探讨谈几点我的做法。一、从文本背景资料入手,由不断地走进文本到与文本对话文本背景资料主要指文本的作者情况、文本的写作背景等。其与文本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往往只有在背景中才愈显其价值。我…  相似文献   

20.
对话教学是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既是对"灌输式"传统教学的解构,也是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的重构。对话需要教师设置层次,由浅入深,左手文本,右手学生,与文本相遇、相知、相融,以此促进学生深度的自主阅读。一、相遇:感知文本意蕴的理解性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