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同房子 除了具有实用的居住关系外, 还存在着一层更加休戚相关的感情关系与精神关系。中国当代文学从新时期以来就存在着对于这一关系的揭示,房子不仅是人类存在的空间和建筑, 更寄予了人类深层的关于安居的精神诉求。从当代文学文本中, 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关于人类安居的精神性话语, 以及作家们对人类生存/存在根本问题所进行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结构特点和内容都和现行高中的学生学业评价不吻合,有必要重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新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分模块水平和毕业水平两个层次、采用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简称为2×2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及时地进行反思和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终结性评价可根据模块的内容和类型的不同,组织书面笔试或开放式、表现式的测试。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民工荒”现象的解读:社会保障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引致“民工荒”现象的社会保障因素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湿地对古代广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是在湿地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国际性贸易港市  相似文献   

5.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把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质量风险的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中开拓性的尝试。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进行教育质量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东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广东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表明尽管广东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整体得到了提升, 但优势仍集中在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广东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的价值低端, 机械设备、基础原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的相对滞后制约了其工业化进程。广东应积极采取措施, 提高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与教育学有交互的可能与必要。教育语言学以教育学文本和教育学活动中的语言现象为对象,运用和改造某种(些)语言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视野,把语言学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学语言的分析工具。这是一条清理和增益教育学知识的新路。  相似文献   

8.
隐喻的表象表征及其加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时间隐喻为研究材料,考查了隐喻表象性与多个心理维度(理解度、熟悉度、喜好度、适当性、重要性)的相关性,并通过比较被试对表象程度不同的时间隐喻在表象加工和语义加工后的语义确认成绩,考查表象加工对时间隐喻表征所产生的加工效应。结果表明时间隐喻表象性与这些心理维度有密切联系;虽然语义表征是时间隐喻表征的基础和起点,但表象表征并不完全是一种附带产物,而是句子表象性程度的函数,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有介入作用。高表象性的隐喻存在双重编码。  相似文献   

9.
犯罪分子和恐怖组织正利用合法的金融机构转移、隐藏财产, 立法者必须依据以上事实对该犯罪行为作出创新和更为有效的反应。洗钱犯罪目的是为了给自己􀀂 肮脏 的资金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而恐怖主义融资是为了掩盖其财产的来源, 它们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从花木兰到女勇士——试析汤亭亭对中国故事的改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 汤亭亭作品的普及程度在当代美国文坛几乎是无人比拟, 她的作品不仅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 历年来居于畅销之列, 而且在学术界也占居一定地位。汤亭亭的文本的一个突出特征, 就是对中国材料的使用, 她大量移植、挪用、改写中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文学典籍。以她在∀女勇士#中对中国花木兰故事改写为范例, 探讨作者在故事的移植变形中传达出的独特的个人的、族裔的经验, 以及这种移植在文学表现中也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史上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最彻底、最深刻的诗歌流派,由于中国所积淀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使中国现代诗人在追求新诗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始终无法避开的问题,即探索新诗自身的艺术创造与现实生活和民族命运的关系,即诗人的现实关注与审美追求的关系.九叶诗派在反传统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传统,从而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最深刻的叛逆者和传承者.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Eric Havelock's view of Plato's works 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predominantly oral society to a predominantly written culture. There is a paradox between the influence of written abstraction on Plato's thought and the Platonic attack upon writing in the Phaedrus. Havelock's conside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written technology upon Plato's thought is outlined and is contrasted with the view of writing expressed by Socrates in the Phaedrus and elsewhere. The essential paradox in associating Plato with the written tradition is that Plato criticizes the written word in the Phaedrus for the same faults attributed to the poets in the Republic.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adox are considered along five lines. First, it is clear that writing and abstract thought are related in Havelock's view, and yet Plato attacks writing for being “the third place from truth.”; Secondly, memor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ral tradition which Plato attacks so strongly in the Republic, and yet memory is vital to Plato's epistemology. A third paradox is that Plato condemns the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with the poets of the oral tradition, and yet the dialectic which is the approved approach to truth takes place in oral dialogue. In addition, while Plato clearly expected his attack upon poetry to be unpopular, there is evidence that his attack on writingon the same epistemological groundswas an accurate reflection of popular sentiment. Finally, the poets appear to have been singled out in the Republic for special attention due to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ral tradition, but the rhetoricians, logographers, and sophists associated with writing are criticized upon the same grounds as the poets and rhapsod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se apparent paradoxes are consistent with Plato's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predominantly oral to a predominantly written culture as outlined by Havelock. Plato's paradoxical attack upon writing provides a remarkable paradigm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strengths of both the written and the oral traditions, and urges us by example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media upon the quality of our thought.  相似文献   

13.
古代诗话“传诗”功能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话作为一个大的坐标体系,包括了众多诗人诗作的小坐标,在长期的诗歌传播中,许多诗人诗作的坐标或研究或浮,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考察其变化轨迹,有助于把握诗人诗作地位及时代审美风尚,诗歌误读,自古就有,诗话的纠正误读,帮助阅读鉴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诗话对于诗歌艺术化具有“蓄水池”、“发酵池”、“放大器”三种效应,在累积和增殖中,诗歌得以发展并形成传统。  相似文献   

14.
唐代北方有浓厚的尚武风气,这不仅是因为北方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尚武传统的延续,同时也是唐代边塞形势和时代化的反映。诗人受尚武风气熏陶,投笔从戎,走向边塞,又在强化着尚武精神,对其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网络两方面考查汉本,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指出汉本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人们从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又有着人诗对其下“作用之功”,使其创作的五言诗既不失民歌的清新与自然,又有着人诗的精致与华美,在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传统对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对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凉山彝族诗人、作家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文化符号、生存哲思等等方面,开创着新的文学创作高潮.众多的作者凭借着自己的感悟和审美情趣,已经在文学构思、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很多特色:既保存着本民族的生存记忆,体现出向传统的回归,又具有时代的风貌,彰显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本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所处的社会和化语境以及中国现代诗歌内在的“现代性”冲动为基础,一方面,力图描述西南联大诗歌“现代性转变”的轨迹,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对于具体诗人诗作的个案研究,阐明诗歌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技巧上“转变”的证据。通过分析和探讨诸如反工业、战争、个体存在这样的诗歌主题,我们可以发现西南联大现代诗歌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化语境之间的联系,也可通过诗歌窥见当时的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与这些主题结合一体的诗歌技巧和诗歌美学,也反映出西方现代诗歌和中国新诗传统的交错影响。所以从一个更宽泛的视角来看,研究西南联大诗人群和他们所承载的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转变,也就是在中国现实化语境和西方化影响的交叉点上来看中国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苏格兰的诗歌历史虽然源远流长,但真正能代表苏格兰诗歌传统的诗歌风格要迟至13、14世纪才得以萌发,其诗歌传统的确立则在15和16世纪,苏格兰的诗人们在乔叟和李德盖特等同胞诗人们的影响下,创作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上独具苏格兰特色的诗歌作品。他们创建的苏格兰诗歌传统特色有两大标志:形式上的乔叟派,内容上旗帜鲜明的苏格兰本土性特征与其形式多样的诗歌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苏格兰乔叟派诗人"将乔叟的真传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其独具特色的创作,为苏格兰诗歌传统的奠定和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将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纳入到转型期彝族诗歌、后现代文化、中国新诗传统等多重语境中加以分析,既揭示了诗人本身独特的诗歌意义和文化意义,也探寻了少数族裔汉语写作之于中国的“历史—当下”的文化诗学意义。从而提醒汉族主流文化,自觉地去倾听异质边缘的声音,从而促进富于真正生命力的异质同构的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和日本江户时期的许多汉诗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素材,来表现其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王朝时期就受到中国汉诗的影响,创作了不少优美的汉诗,但也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日文化传统的不同,两者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