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唐诗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全唐诗》中描写洛阳生活、风物及意象的诗歌很多。北邙山、上阳宫、洛阳道、天津桥、金谷园等经过多位诗人品题赋咏,已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庭院是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宋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景观。宋词中,作为文人十分青睐的描写对象,庭院表现出幽深、静谧和朦胧的共同审美风貌,这与宋代文人的园林审美有着高度的共通性。通过与唐诗中的庭院书写对比可以看出,在宋词中庭院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即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相对于唐诗中的“纳景”作用而言,宋词中的庭院更偏重于“封景”的形态。另外,庭院景观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实体性的特征,并且经过文人的书写得以互相转化。目前学界对于文学景观的研究尚有较大的深入空间,宋词中的庭院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唐人选唐诗”体现了唐人对本朝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唐人选唐诗”成为学术研究对象,滥觞于元,开始于明。清代学者对“唐人选唐诗”特殊价值和不足之处,认识得比较深入,对其研究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场所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孤立空间,而是通过因缘整体性获得自身统一的处所,它具有空间、时间与情感三个维度.城市场所在空间维度上要强调城市街道、城市节点和城市区域的生态组合,注重空间序列的连续性、意义蕴涵和节奏感;城市场所在时间维度上要注重城市建筑景观的保护与民俗风情的延续;城市场所在情感维度上要给居民以“家园”之感,同时还要丰富城市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城市诗歌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与城市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兴起之初,从早期的《诗经》乃至汉乐府、大赋,进而到唐诗、宋词,其间都留下城市生活的斑驳投影。伴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诗歌所表现出的情境也愈加充实:建筑风光、世态万象以及民俗风情皆可入诗,诗歌成为古代城市文化的记录者。同时,它又是诗人心理空间在城市中的投射,蕴涵着诗人的城市观念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7.
文学传播是文学经典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文学经典进入读者接受视线的纽带。唐诗的经典化与唐人文学传播活动密切相关,饮宴酬唱、相互寄赠、推赞等人际传播活动是唐代诗人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学传播活动不仅在地域上扩大了唐诗经典的传播面,也促进了唐代诗人的声名远播,从而成为唐诗经典化过程中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社会生活存在的多样化决定了文学存在的多样性。“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最重要的关键词。个性化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扩张,使欲望化书写成为90年代作家在表达现实生活时无法逃避的书写对象之一。都市环境为充满欲望的“个人化写作”提供了活跃的舞台。“性”、“钱”和“时尚”成为都市和都市小说中最具诱惑力的字眼。  相似文献   

9.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关键,通过道路绿化将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各种人工景观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10.
邱华栋是“新市民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新市民小说”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因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标杆.邱华栋的“新市民小说”集中体现了“新市民”的爱情观,最关注的是“新市民”爱情的缺席.欲望书写与讲故事的叙事策略,显示了以邱华栋为代表的“新市民小说”的优长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