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虐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危害儿童身体、社会性、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美国佐治亚州将儿童虐待分为忽视、躯体虐待、性侵犯、性剥削、情感或言语虐待五种类型,并通过举报、调查和评估、审理等程序防止或减轻儿童虐待产生伤害.基于佐治亚州的经验,我国应该通过制定关于儿童虐待问题的专门法律、成立专门的儿童虐待处理机构、健全儿童虐待案件的司法程序等手段保障儿童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期的虐待情况.方法:采用儿童虐待量表对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其中蒙族150人,汉族120人.结果:儿童虐待与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并不存在族别的差异.被调查的270名大学生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的发生率分别为45.55%,17.41%,20%,85.18%,84.07%.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期虐待通常也是数种虐待类型同时存在.结论: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期虐待没有族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近年来儿童虐待网络曝光率的增加,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虐待。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数以百万的儿童遭受着不同程度的虐待。据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调查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创伤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和一般资料对376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以期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平均评分(37.51±11.406)分,心理弹性平均评分(61.60±15.062)分,中学生情感忽视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躯体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儿童期创伤经历中躯体忽视因子和情感忽视因子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情感忽视与躯体虐待对心理弹性的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儿童期创伤经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经历情感忽视或躯体虐待将对心理弹性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中日两国儿童虐待方式等方面的规律,进而了解儿童受虐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分类学方法,从儿童虐待类型、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关系、影响因素、虐待者的经济状况、受虐者的性别和年龄特点等方面,对中国124例和日本170例儿童虐待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身体虐待和期待过高是儿童虐待的主要类型;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明显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虐待发生率高;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0~2岁虐待发生率最高,随年龄增长,性虐待率增大.结论:日本生母虐待儿童率高于中国生母的儿童虐待情况,中国女孩受虐率高于男孩,日本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鲁鸣 《考试周刊》2013,(77):166-167
儿童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起病原因复杂多样,既有遗传、行为抑制、认知等内部原因,又有父母教养、负面生活经历和创伤性的社交经历等外部原因.因此,对社交焦虑障碍儿童的评估需考虑儿童的个体与主要成长环境两个方面,以达到全面了解儿童情况的效果.本文对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进行了介绍,以期对今后的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说《呼啸山庄》中,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希斯克里夫遭受了欣德利和约瑟夫等的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虐待造成了希斯克利夫对周围人们的负性认知、自我意识异常等病态心理素质,进而造成了其异常人格。成年后的希斯克利夫是各种形态家庭暴力的施行者,他由曾经遭受虐待的对象变成了虐待行为的施行者。希斯克利夫虐待行为涉及的成员有其配偶伊莎贝拉·林顿(埃德加·林顿的妹妹)、儿子希斯克利夫·林顿、凯瑟琳·林顿(埃德加·林顿的女儿)、哈顿(欣德利的儿子)。希斯克利夫实施虐待行为乃出自复仇及企图控制上述受暴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由于儿童注意力的缺失而造成儿童学习障碍、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通过支持疗法、放松训练、强化、自我控制训练等方法的心理干预能够较好地对儿童多动症起到缓解、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造成童年消逝的种种问题,正视童年的存在,尊重童年,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10.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是一个被广泛辩论的儿童发展障碍,是儿童期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对儿童社会、情感以及认知功能等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业、职业表现、社会功能及其家庭.本文试图对儿童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认识过程、核心特征、干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把儿童虐待列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说到儿童虐待,人们经常想到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孰不知,忽视也是一种虐待!儿童忽视(又称儿童疏忽),与其他虐待形式一样,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儿童虐待问题应该说是目前在日本整个社会里最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儿童虐待现象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儿童虐待的类型分成:身体虐待型、放置不理型、性的虐待型和心理虐待型。儿童被虐待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方面的要因、家庭的要因和被虐待儿童自身的要因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造成童年消逝的种种问题,正视童年的存在,尊重童年,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14.
儿童虐待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它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虐待的界定可分为两个层面,即理论界定和操作界定.前者指学者对儿童虐待概念的理解;后者指研究者如何评估与测量儿童虐待.目前,理论界定与操作界定仍存在一些不足.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的鉴别对儿童保护的具体实践工作意义重大,已有研究得到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包括儿童自身因素、父母因素、二者交互作用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儿童虐待的界定是探讨风险因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r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核心症状。并伴有儿童学习障碍,同伴和亲友交往关系障碍,人格心理健康障碍,品行不良等派生症状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6.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r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核心症状,并伴有儿童学习障碍,同伴和亲友交往关系障碍,人格心理健康障碍,品行不良等派生症状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7.
儿童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因素以及生活环境,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家庭影响因素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共同养育、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儿童人格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对家长和保教机构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正>一、研究背景与案例介绍儿童焦虑障碍已成为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患病率达10%~20%,以过分焦虑、担心和害怕为主要体验,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和躯体症状。[1]已有研究表明,在未进行治疗或干预的情况下,约有50%的儿童焦虑症状会持续两年,有的病程持续了8年甚至更长时间,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巨大的影响。[2]  相似文献   

19.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常见的儿童期发展障碍.又称"轻微脑损伤或功能障碍""儿童期运动机能亢奋反应"等,在中国称为"多动症".我国学者何侃调查指出,我国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率为4.31%~5.83%,居于学龄儿童精神障碍发病率的首位[1].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基本共情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对10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校园受欺凌/欺凌现象比较普遍,但不严重,语言受欺凌/欺凌是主要方式;相关分析显示,认知共情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情感共情与语言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共情与受虐待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初中生受欺凌/欺凌的发生,且认知共情比情感共情具有更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