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州古塔在建筑类型、材料、平面、塔基、层数、高度、斗拱、塔檐、门窗、佛龛、平座、塔刹以及塔心室等方面既保留了江南和中原地区古塔的部分建筑样式,又根据福州独特的地域特征,进行了一些改造,具有典型的闽都建筑文化风格,浓缩了福州古代工匠天才的智慧与精湛的技术,蕴含着极高的文物考古价值与人文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2.
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不仅是提升福州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闽都地域文化建设、实现福州地域社会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一环.闽都行政文化的研究以闽都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与闽都地域社会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探讨福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行政特点,挖掘福州行政历史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品质,提出闽都行政文化所具备的商业精神、人文精神、知学重教和传承道统四个特质,并为实现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闽都文化的树立和闽都社会的文化认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由于长期作为八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称之为闽都文化。近年来,学术界对闽都文化的研究日益活跃,对其概念的界定问题也展开了论争。闽都文化的研究总体而言起步较为缓慢,随着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的成立,闽都文化研究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外,政府的支持也促进了闽都文化的开发,这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及资源的挖掘与深耕。除了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外,闽学、海洋文化、闽台关系应是今后闽都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闽都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大规模涌入并开展了出版活动。传教士在福州开展的出版活动,具有非赢利性,前后期差异,世俗性等特点,它促成了中文印刷技术向近代化转型,同时也为福州培养了大批近代出版人才,从而促进了福州出版业的近代化。传教士在福州出版的大量西学图书和近代报刊,促进了"西学东渐";传教士也通过著述对晚清福州的政治、宗教、民俗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考察,开拓了闽都文化"西渐"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遗存至今的大大小小古塔反映了泉州历史上佛教的兴盛,蕴涵着民俗,积淀着文化,既是古代泉州雕刻艺术的载体,又是泉州历史上海外贸易发达与闽台交往频繁的见证。本文通过对泉州现存的主要古塔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主要功用、民俗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证,以揭示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6.
闽都文化是在福州地区生产力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经过长久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区域文化,它与区域经济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生互动的关系,闽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开拓性、务实性等特质,对近代福州钱庄的经营理念、经营过程、发展变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闽都福州是一座具有2 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其最具代表的一个缩影。三坊七巷奇特的建筑"精"髓、浓烈的闽都"气"息及深厚的文化"神"韵,揭示了三坊七巷不仅是空间建筑的存在和一些名人足迹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形式,是闽都古城福州千百年来"精.气.神"的一种特别的呈现方式。从它身上折射出福州独具特色的"天.地.人"和谐融合、钟灵毓秀的城市特征和文化性格。通过对三坊七巷"精.气.神"的诠释、宣传、推介,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与价值认同,激发榕城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动力。  相似文献   

9.
闽都文化若干问题探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闽都文化的内涵与历史分期作了初步探讨,着重论析了闽都文化的内在特质及其成因,认为:闽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以及长期为"都"的历史地位塑造了闽都文化内陆性与海洋性兼具的特质,培育了闽都文化和合儒雅的精神气质、崇礼重教的文化传统、稳健谨慎的生活态度以及经世务实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论三坊七巷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都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其最具代表的一个缩影.三坊七巷奇特的建筑"精"髓、浓烈的闽都"气"息及深厚的文化"神"韵,揭示了三坊七巷不仅是空间建筑的存在和一些名人足迹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形式,是阑都古城福州千百年来"精·气·神"的一种特别的呈现方式.从它身上折射出福州独具特色的"天·地·人"和谐融合、钟灵毓秀的城市特征和文化性格.通过对三坊七巷"精·气·神"的诠释、宣传、推介,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与价值认同,激发榕域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动力.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散文、旧体诗以及日记,与古代的文人雅士的诗文一起,参与了闽都(福州)形象的构建。他饱览福建地方史志,对闽都福州的历史变迁,发展脉络把握十分清晰;他具体而细致地描写福州风光、尤其是福州的形制风貌,三面环山,中流一水,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等特点;他推崇闽学,景仰闽都人才荟萃,风雅不绝;他赞赏并陶醉于闽都之美女、美食、美味。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在于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福州作为历代福建省首府,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对全省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闽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主要贡献,一个是在宋代,开闽学先河,承理学南传、成理学重镇。另一个是在近代,禁烟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瀛环志略》迎来中国社会启蒙时代,《天演论》开启中华民族心智,有力地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规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要研究彝族的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彝族祭祖仪式。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彝族的宗教、哲学、历史、民俗、伦理、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更对彝族文明的发展起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服装装饰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艺术,它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被积累、被创新,成为人们美化自身、体现自我的一种文化,自产生以来在服装的视觉效果和情趣表达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更是体现民族风格和地域风貌的视觉标识,民族整体意识的丰富情感、历史、色彩与民俗传统都饱含在这些多姿多彩的装饰形象中。  相似文献   

15.
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珠海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分布在凤凰山脉、黄杨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岗和台地上。据考证,历史上珠海居住着"疍家"和"畲族"。他们以渔猎为生,以巫傩为俗,在图腾、祭祀和原始农、舞中推开了珠海远古民俗民风的大门,并在沿袭和变迁中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对珠海的考古资料、古籍记载以及民俗活动等多方面的考察,揭示珠海地区民俗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闽北大腔戏作为我省乃至全国至今保存最原始的一种提线傀儡戏艺术形态,融汇着浓郁的宗教精神。大腔戏的宗教性充分体现在它的宗教形态、行业信仰以及它与民俗礼仪的关系上。在从明清至今的漫长的历程中,大腔傀儡戏时时处处发挥它独特的宗教功能。闽北大腔戏是世俗的宗教祭礼,以最大众、最低俗、乃至最亵渎的神明形式,宣扬宗教思想,强化宗教精神,把宗教文化的种子播洒在每一位老幼妇孺的心田。  相似文献   

17.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8.
福清古塔是中国塔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有传统建筑的样式,又具福建建筑的特色,是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具有历史、宗教、哲学、美学、民俗学等诸多文化内涵,若有效地进行保护和利用,将使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