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纯 《今日教育》2013,(2):20-23
"提质"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评价对教育发展起着主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评价改革一直是教育各项改革中最敏感复杂:也是最需大胆探索、谨慎推进的难点问题,其中又以考试招生制度为首。自主招生、多次选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将是未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模式主要有统考统招模式、单考单招模式、自主招生模式、贯通制招生模式、免试升学等。重庆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建设试验区"开展了高职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试验:高职分类考试招生,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式招生,学校考试+企业面试制度。根据重庆市的试点经验,建议我国高职招生制度改革试行分类考试招生、贯通式招生、行业企业参与招生。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意见》要求到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其中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分类考试录取将成为主渠道。  相似文献   

4.
李凌 《生活教育》2014,(19):4-6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  相似文献   

6.
正9月3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针对性地解决"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区域、城乡入学机会不均衡,中小学择校现象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一系列问题。热词一:先行试点《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将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  相似文献   

7.
孙伟 《天津教育》2014,(7):45-4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近些年,教育部和各省市围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尝试,普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春季高考、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等改革形式应运而生,尤其是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开展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2014,(9):1-1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要在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相似文献   

9.
分类考试招生使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招生录取渠道多元化,学生选择机会增加。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职业适应性测试是分类考试招生的重要评价方式。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在职业适应性测试方面的有益探索,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职业适应性测试的现状,并从分大类进行职业适应性测试、量化得分标准、校企合作制定测试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考试招生公平、科学选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广角     
《政治课教学》2014,(9):72-72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意见》要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招生考试委员会日前决定,将1999年作为云南省高等教育考试考风考纪年。云南今年把考风考纪视为招生工作的生命线。云南省招委认为,这是保证考试信度的前提。并提出要注重标本兼治,常抓不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是新时期高考综合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职业教育优化类型教育定位的制度基础。在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时代背景下,甘肃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实践经历探索期、调整期和完善期三个阶段,初步形成“双向互通、五种模式、五轮滚动、四个统筹”的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未来改革要健全完善与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相适应的招生机制、与招生改革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建设机制、与国家发展相衔接的监督管理机制、与考生需要相联动的招生宣传体系,确保公平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的招生宣传体系,从而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14年黑龙江省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整治民办学校组织“小升初”入学考试;在部分市地或县(市、区)进行中考招生改革试点;年内实施高考招生单项改革试点;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等。黑龙江省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人学制度,年内重点整治民办学校组织“小升初”入学考试,严禁将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福 《云南教育》2014,(19):10-10
高考制度改革最受民众关注,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实施意见》确立了国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今年高考陕西省高职院校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高职院校全部实施分类考试招生。据陕西省教育厅近日出台的《关于201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的指导意见》,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陕西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将分4种形式进行,一是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均实施单独考试招生。二是除单独考试招生的高职院校外,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均实行综合评价招生。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总体目标是在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相似文献   

18.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围绕“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确定了2014年至2020年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目标,即“2014年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意见》围绕“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确定了2014年至2020年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目标,即“2014年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新政策从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监督机制等出发,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规模和力度空前。  相似文献   

20.
正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在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