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唐宋间中国古代社会向后期过渡,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儒,释,道江集于武夷山一带,朱熹活动于武夷山50多年,他以儒学为主干,融合释,道,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的正宗地位,集濂,洛,关新儒学(理学)之大成,对古代曲籍进行新诠释,创立闽学,建立起完整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实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在闽,浙,赣交界之武夷山一带形成国家的新的文化重心。他把中国文化内圣成德之教推至成熟形态,由内圣而外王事功,格物穷理,萌发近代意识,开辟出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宋,元间,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汪洋澎湃以至东亚,成为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东亚文明的体现”,朱子学是近代文明的契机之一,是东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
儒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同构,儒家思想主要是对家族社会起和谐作用。儒学是人际关系学。儒家从个人修养着手,推己及人。它主张仁民爱物,已立立人,已达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家族和谐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近代工商业兴起之后,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谭嗣同的“仁学”,具有通向民主的因素;孙中山主张的博爱、天下为公,其思想渊源来自儒家。儒家所讲的诚信,在工商社会仍然有积极意义。儒学与“工业东亚”文明有密切联系。下个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经过改造,儒学可以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确实充当过文化“语法”的角色,然而这种语法与其说是文化的自然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选择。而且,在佛、道文化的冲击下,儒学曾几度动摇过其一尊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变量的活跃与改新,儒学业已失去了其“语法”地位,成为一种富有历史美学意义的“词汇”。因此,固守儒学“语法”意义的观点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从文化生命的变易无常来看待儒学的当代命运。  相似文献   

4.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教育思想随着儒家学说的西传得到欧洲有识之士的价值认同,欧洲中世纪神学权威在儒学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动摇。儒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选贤与能"的用人之方,"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观等,对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孔子儒学在西方传播的历程和对欧洲启蒙运动及近代文明的影响,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普世价值,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有助于加强优秀文化教育精神传承,丰富当代文化教育内涵。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素有“道南理窟”、“闽邦邹鲁”之称,是朱子学的发祥地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遍布干碧水丹山之间的哲理刻词,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了朱子理学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对假座武夷山的武夷学院的校园石刻予以诠释,揭示其深刻的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从洛学到闽学,是宋代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过渡。在这期间,杨时、游酢到河南拜洛学大师二程为师,“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朱熹创立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文化重心。杨时道南学派在洛学到闽学中的主要作用:其一是传续洛学,沟通二程与朱熹思想;其二是为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作了准备;其三是为朱熹的代表作《四书集注》成书提供了思想资料。杨时道南学派的思想是宋代中国文化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史学近代化趋势的审视陈其泰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取向与史学近代化自孔子创儒家学派,至19世纪末,儒学曾经历不同的演变阶段,而它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虽可溯源至十七八世纪,但具有实质意义的输入,并...  相似文献   

8.
1.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市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东莞农业发展的历程,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思想界的巨子,一生以儒学为文化研究与生活生命之旨归。他通过对宗教意识的重新界定开发出了一种即内在即超越的新宗教精神,并以儒学为本位以求建立一种世界新宗教,以为人们寻求一种安身立命之道,表现了他关注终极生命安顿的人文诉求。  相似文献   

10.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具有强烈的人世参政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内含着丰富的政治理论和治世主张。自创始起,懦学与政治的关系就十分密切,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的治国安邦之道直接切入封建政治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中国历史的演进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择要论述儒家治国安邦的政治学说。一、一统,大同“大一统”是儒家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政治主张,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作为维护国家统一的理论依据。这种国家统一的意识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人诗经·小雅·北山》…  相似文献   

11.
古老而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其源在于黄河、长江等大河系统,这种文明一旦形成便释放出“能量”,辐射到日本──东亚古老文明系统的侧翼,于是以东亚大陆为主体的东亚古老文明便构变为一个整体。一,论证了中国古代文明是大河文明的典型;如果没有黄河、长江,也就孕育不出中华文明的系统住;二,论证了大河文明系统的稳定性和丰富性,顺便指出忽视地理环境系统的作用,是忽视了包括人在内的系统整体性;三,论证、对比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是一种古代大河文明的巨系统;四,论证日本古代农业系统是东亚大河农业文明的侧翼、变种;五,对比了东亚大河农业文明同中亚、两河流域、埃及古代经济,指出后者正好是东亚古代文明与欧洲古代文明的中间过渡带;大河文明,必然引出对水的崇拜,指出水是全球文明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新儒家的代表。朱子学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古代历经元明清三代,13世纪越过国界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其他国家;16世纪朱子学传入西方,18世纪进入美国。朱子学延续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影响之众,中外学术史上都少有可与之比拟的;对东西方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本阐述朱子学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情况及其途径;重点阐述朱子学对世界诸多国家的古今经济、政治、化教育、道德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代儒学是古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过渡,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近代儒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但是它依然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理论的最高水平,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尝试对历次危机做出回应,对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出重大创新或调整,由此建构了不同的儒学理论体系。虽然历次回应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构成了动态的近代儒学史。近代儒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学的深入传播,国人逐渐认清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落后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社会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途。"五四"以后,近代儒学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转向了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与其相连的朱子学,一直是海内外学界研究的瞩目点。钱穆则从朱子学在整个儒学发展上的地位、朱子的见解、成就、治学方法以及朱予学的流衍和影响等各个方面,全面给予朱子学充分的肯定,能够让读者准确地把握朱子在整个儒学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其对于朱子学的维护却稍嫌过头,特别是在韩国及日本等国的影响,以及朱子学在中国和东亚的韩国及日本的不同反应的分析,也稍显不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从居处形态上说,是由村落到都邑,中国传统的早期国家是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从组织形态上说,是由部落到国家,陶寺遗址是中国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物化表征;从观念形态的发展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实际上礼制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祭祀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一体是其根本特点。中国古代礼制传统定型于三代之际,但是追根溯源,还应与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诸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渊源关系。距今8 000年以前,较早地出现于辽西一带的北方旱地粟作农业、环壕聚落和早期礼制因素之于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1.东亚儒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对于中国自身的儒学传统的再认识、再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2.在对历史上帝国主义论述的东亚观(包括中华帝国、日本帝国时期)进行批判的意义上,东亚儒学研究也是完全有必要的;3.东亚儒学研究视野的确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并反省近现代东亚的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4.东亚儒学研究可以为儒学走向世界、参与文明对话提供重要的契机,并能使东亚儒学为应对全球化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西方各国之间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自己的口语交流,而近代以前的日本与韩国还处于中华强大的中心文明的单向辐射之下。近代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取代了古代中国在东亚的位置。东亚各国没有真正走向平等的横向交流,口语沟通仍然十分匮乏。目前,这种以欧美为中心的局面正在改变。在东亚应当提倡重视周边国家的文化,提倡用口语自由交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名人,韩愈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作为思想家的韩愈能“道济天下之溺”.继承旧道统,创立新儒学,开宋明理学先河。作为教育家的韩愈不畏世俗笑骂.抗颜为师,创立教育理论.恢复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作为文学家的韩愈,文能“起人代之衰”,集先秦两汉及六朝散文成就之大成.创立了中国文学散文的结构花型;诗能继往开来,独辟蹊径,开来一代诗风。不仅如此,韩愈的书法也颇有名气,不但字写得好,在书艺理论上也有新创。后世,特别近代,大都忽视了他这方面的成就。宋朱文《续书断》卷下列韩愈书法入“能品…  相似文献   

19.
儒学、佛教、道教发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积极向儒学靠拢,由此形成"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特征。历经发展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糅合并倾向于世俗化,对北宋社会民俗风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力图以传统儒学为主体来吸收改造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借以寻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出路。借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新儒学,实是希望理论工作者融纳、吸收马克思主义,因为它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主体的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