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西方传统文化孕育的奥林匹克运动,在走出西方、面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以开放的胸怀接受多姿多彩的世界各种文化.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平衡观,人与人和谐的人际生态平衡观,人自我身心和谐的心理生态平衡观和国与国和谐的世界和平观与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建立一个和平美好世界的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因此,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对学校体育"器"与"道"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价值"--"器"与"道"的思想资源为种子,从哲学本体论的层面,透视学校体育的教育历程,提出当前学校体育应由人与身体的"外部超越",转向人与身体的"内部超越";健康是"体",精神是"用"的新观点.解答与开显学校体育教育新的理论支点,弥补和消除当前学校体育实践和价值域日益扩大的隔阂与裂痕.  相似文献   

3.
论“人文奥运”理念的和谐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和谐是北京奥运会的灵魂."人文奥运"包含了身与心、人与人、国与国等丰富的和谐内容;主张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交融,认为人的身体与精神应该和谐发展;坚持弘扬"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的奥林匹克精神,认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奥林匹克宗旨;贯彻"和谐奥运"的理念有助于建设"和谐北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试论奥林匹克思想内涵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思想内涵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间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如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与中国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都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奥林匹克运动对和平的追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贵和谐,尚中道”均蕴含着和谐思想;保护环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绿色奥运”的理念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同样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诸多相通之处是二者对接、交融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这种对接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文奥运"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是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中人文思想的深刻把握,也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正确指引.在"人文奥运"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应注意保护好其生存的资源与环境,多管齐下做好传承工作,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取其精华,补已之短.这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走向世界,为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建议重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方针是中国重返国际体育大家庭的重要策略,也是衡量运动竞赛质量的重要标尺,曾广受好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有过运用不当的倾向."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一个原则、作为一种思想,表达了人类的一种普世的价值取向.渗透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与"和"的思想,高明而富人情味,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当今重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太极拳和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小美  苏欣  杨建营 《体育科学》2007,27(11):21-24,47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太极被释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宇宙之本源,太极之理,拳之理,乃世界万物之理。通过阐述中国哲学精神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学说”,进一步诠释太极拳中所蕴含的“生命和谐”、“斗争中求平衡,变换中求和谐”的和谐理念。太极拳在国际传播与推广中将和谐思想传播世界,这与当今中国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相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和谐、统一。太极拳的推广不仅是健身方法的推广,其和谐精神的倡导与传播是从民间文化交流的角度实践“和谐世界”理念,是共建和谐、和平的国际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的文化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太极拳文化理念与西方奥林匹克精神是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太极拳的文化理念主张"静"重视"养",奥林匹克运动理念主"动"重"畅"。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太极拳运动在当今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表明了中、西体育思想的互补和融合。这种融合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世界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补充和完善。太极拳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养生思想及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成为与当代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体多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族体育文化复兴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儒、道等传统文化母体及主体封闭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主静尚柔、追求和谐的一体特性;在静柔的整体特性中又"和而不同",呈现出"多元"特点.表现为:兵、墨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粗犷文化与边缘开放的地理环境,使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勇猛刚健、旷迭放逸、强调竞争的文化特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原始宗教与巫文化的影响,具有图腾崇拜、神灵敬祭、玄秘精深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从古奥运会的"神圣休战"到现代奥运会追求和平,皆证实了教育与秩序是奥林匹克运动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竞技文化发展的品质.当今,为了抵制竞技异化,要充分认识奥林匹克运动追求教育和秩序的价值理性,以此构建"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的和谐竞技文化;并主动变革竞技思想及运动员的培养方式,从而实现人在竞技中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该理念的提出,首先植根于奥林匹克运动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人文奥运理念的诞生是奥林匹克思想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契合与互补的产物,是奥林匹克思想中国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历史文化,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共享文明成果、共创和平未来的和谐思想,反映了北京奥运“人文和谐、绿色生态、科技进步”的核心理念。表达了一个正在阔步迈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坚决执行奥林匹克精神的和关心声,传递了国家和顺、民族和睦、世界和平的和谐价值,从全球视野中准确地把...  相似文献   

13.
"人文奥运"的彰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新理念。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灵魂。本文对“人文奥运”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实现北京2008年人文奥运的对策。即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等。  相似文献   

14.
凌平  南音 《体育与科学》2006,27(1):10-12,3
通过对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和批判,阐述通过举办奥运会,让中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振兴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步骤。因此,及时调整我们的奥运文化策略,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的高度保护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与奥运文化相结合,将其发扬光大,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国力,实现中华文化的更新发展和国家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我国竞技体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新突破,成绩的获得主要得益于竞技体育良好的动力机制。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保障机制、服务机制和支持机制。其中举国体制和奥运战略为竞技体育提供制度保障;和平崛起、综合国力和和谐社会为竞技体育提供外界服务;经济、文化和教育为竞技体育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运“祥云”火炬“和谐之旅”接力在奥运史上具有融合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彰显奥林匹克精神、创造传递“三最一高”纪录、凝聚世界人民团结抗拒“抵制风波”和展示主办国形象等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7.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研究这一运动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全面了解奥林匹克运动有重要意义。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将在全球范围内均衡发展;将在世界和平事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奥运会更有魅力;妇女获得真正的平等;东方文化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增光添彩;高科技将更多地介入奥运会,同时,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奥林匹克运动在新的世纪里将继续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百年历程中女性思潮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程是与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在这一过程中女性思潮嬗变的动因有三个方面;①妇女解放运动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呈现出性别平等化的发展趋势;②奥林匹克运动与女性思潮的相互影响;③女性进入了奥林匹克的决策层为进一步推动妇女解放的进程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回顾奥运追求和平的历程;论证其追求教育与和平的“公共体育精神”比其自身竞技更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控制北京奥运“失稳”的预案;为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推进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