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新闻界》2018,(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呈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文章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四个方面比较详尽地梳理总结了新闻理论研究的当代中国特征,提出唯有承认中国特征、尊重中国特征、厚植中国特征,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陈映锜 《当代传播》2022,(1):71-73,86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由谁去讲、话语权和主导权如何把握,这是亟需破解的现实课题.本文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以国内话语等同或代替国际话语、讲故事主体缺少协调性的问题,提出了下好先手棋、全面立体发出中国声音;注重中国话语体系的讲述方式、提高中国声音传播的有效性,厚植中国话语体系的...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1,(3):8-8
本书作者结合自身经历,从国内外热点、难点切入,抛开西方话语模式的束缚,以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和视角,把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地阐释出来,建立了一套原创性极强的话语体系,生动叙述了一个发展中、变化中的中国,对外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形象,同时也批驳了一些不和谐声音,极大增强了国人自信。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21):71-74
埃德加·斯诺是20世纪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居留了13年,用勇敢、诚实而又敏锐的笔触记录下了20世纪上半叶有关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实报道。其报道,给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人民、中国革命的窗口。本文从"埃德加·斯诺与鲁迅、埃德加·斯诺与进步学生、埃德加·斯诺与抗战、埃德加·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不灭的中国情结"等方面进行阐释,以展示斯诺与中国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5.
李书云 《大观周刊》2012,(48):323-323
中国芭蕾舞剧从起步到繁荣经历了60多年,在这六十年里,舞剧音乐创造者不断深入民间,挖掘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试图将中国芭蕾舞剧音乐民族化、舞蹈化、戏剧化。本文通过以几部经典的中国原创芭蕾舞剧作品为例,并以主题的构建为主,简述中国芭蕾舞剧音乐中主题的民族性构建,以及中国原创芭蕾舞剧音乐主题构建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调式、音阶在中国原创芭蕾舞中的完美应用,由此推动中国原创芭蕾迈向民族化、地域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民族芭蕾舞剧.从而引领了芭蕾的创新潮流,为世界芭蕾舞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由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中国学术通史》全套六卷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该书从酝酿、写作到正式出版,虽然只用了4年时间,但参与该书的作者都是在本领域研究有年且成果卓著的学者,这种作者群体,保证了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中国古代本无所谓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之类的称谓,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本来浑然一体。自19世纪末西学东进以来,中国引进了西学的学科分类体制,由此开始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随之出现了为数可观的“中国哲学史”、“中国伦理学史”、“中国逻辑学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类的著作。对中国…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14,(1):102-103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浸润了中国人的灵魂,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自从1916年胡适写下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中国新诗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海峡两岸的诗人,共同谱写了中国新诗100年的瑰丽篇章。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北岛、舒婷、海子、顾城……洛夫、余光中、席慕蓉、痖弦、周梦蝶、杨牧……这些百年新诗的标志性诗人,已经载入中国诗歌史,也深入我们的心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为中国制图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制图理论,而且绘制了多幅世界地图,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挑战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世界秩序观念,对近代中国"国家"、"民族"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利玛窦在中国期间所绘制的地图的刊刻、流布及馆藏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韦棣华与中国图书馆学的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学皇后”的韦棣华女士,是我国图书馆学的先驱人物。在中国,她筹建图书馆,创建“文华公书林”和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校;她引进了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开启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大门,开创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先河,并促成了中国图书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她身上,体现了对图书馆事业高度的忠诚与热爱,体现了一种敢为人先、克己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医治当代中国图书馆界浮躁之风的一剂良药,更是支撑中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激励图书馆人为图书馆事业不断奋斗的图书馆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8):24-28
2015年初,韩国KBS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超级中国》以其超高收视率,获得了来自各国的广泛关注。《超级中国》从人口、经济、外交军事、土地、文化、政治六个方面,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的超级力量,而这股力量将"超级中国"演绎成为了"霸权中国"。本文将通过对《超级中国》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出韩媒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霸权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并由此探讨霸权形象背后的目的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代表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历史阶段。英国向中国发动的战争,使古老的封建帝国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封建帝国遭受了沉重打击;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国在此战争中的失败给中国人民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那就是如何实现中国的富强、如何抵御外来的入侵。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的大门向世界被动地、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目录学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心裁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3):69-73,68
探讨了中国目录学传统的意义 ,从目录学方法、书目范式、理论传统、方法论、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目录学传统 ,提出了中国目录学传统在现代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当前,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空前勃兴,中国和世界同步经历着一场新兴媒体革命.作为新兴媒体大国,中国拥有世界数量最庞大的新兴媒体用户、形态最丰富的新兴媒体应用和市场最活跃的新兴媒体产业. 2012年,中国新兴媒体在全球格局中开放而活跃,崛起态势明显.新华社新媒体中心2013年5月发布的《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立足于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两个视角,高度概括了2012年中国新兴媒体的崛起态势,梳理了中国新兴媒体在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解析了新兴媒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望了中国新兴媒体产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闻史上,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灾难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反应,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了一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公信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马芳 《采.写.编》2021,(2):117-118
中国故事有中国风采、亦有中国文化与自信。融媒时代悄然来临,新闻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重大。借此,探讨了媒体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厘清了融媒时代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四条路径。旨在引发当代媒体人思考,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不懈努力,让中国故事讲出道理、讲出文化、讲出大国风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走向海外情况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图书在海外的读者对象中国图书(为叙述简明起见,本文将“中国图书”的定义局限于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图书)在海外的主要读者对象之一,是旅居海外的华人。这些华人,有的在海外学习、工作或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依然保持着中国国籍,也有的已成了所在国的公民。海外华人由于同根同源,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构成了中国图书在海外的主要消费群体,像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华人总数分别达到了2 5 0万、5 0 0万和810万,占当地人口的77%、32 %和14 % ,是中国图书在海外最集中的销售地区。中国图书在海外的另一个主要读者对象,是进行…  相似文献   

17.
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支平、詹石窗教授主编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皇皇140多万字,首次对中国东南区域的文化经济展开了全景式的论述。这部著作剖析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内在结构,揭示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发展动因,阐发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互动关系,全方位地勾画出中国东南部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轨迹,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内蕴。"本书所指的“东南”,涵盖了中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诸省,并延及江西、安徽、江苏南部和湖南东部区域。中国东南区域历经千年发展,在文化、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8.
本书从政治、经济、金融、历史、文化多个领域,展望了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机遇,提出了以"中国机遇论"取代"中国威胁论"的主张,梳理了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的路线图和大国崛起的路径。中国正在崛起,虽然我们步履维艰,虽然我们有时也不被理解,虽然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但是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在路上。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闻史上,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灾难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反应,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了一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公信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本书记述了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科技社团、中国科技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同时详细描写了中国科技社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并用数百幅图片来见证历史,带读者走进“西学东渐”“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科技社团的演变”等宏大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