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与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尚“雅”、尚“静”、求“善”、尽“美”。从上古三代到今天,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一个支柱,始终支配和影响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要想更好地进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活动,就必须对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系统的了解和清楚的认识。本拟从剖析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两个方面加以纲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说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论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古琴艺术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弹奏法、指法、乐律、关学等体系,故又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古琴不仅仅是用于演奏的一件乐器,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孤寂黯淡的“雅”的审美倾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慧宗杲“看话禅”关于般若探究(审美探究)的禅学思想,是一反禅宗美学的传统观念而提出的新的主张与观点,为宋代禅宗美学乃至宋代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就审美态度的美学理论而言,不仅中国传统美学几乎全是静观的学说,就是西方传统美学也仍然如是,而大慧宗杲“看话禅”则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探究。其审美态度以及对于般若意志与审美意志的强调与论述,对今天的审美活动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美学,由于都产生在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个共同社会基础上,由于都受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一般规律的制约,其思想性质大体是相同的,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的范畴。但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美学思想又形成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系统,在世界美学史上竞放异彩,各有千秋。由于中国的诗歌、书法比较发达,因此我国古代文化就出现了以“言志”为主的表现说。而西方由于史诗、戏剧、雕刻较为盛兴,则产生了以“摹仿”为主的再现说。 1“言志”的表现说。古今中外,一切进步的文学家,文论…  相似文献   

9.
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我们当代美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实质性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把现在美学界比较流行的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说法归纳为“美的科学说”“艺术哲学说”“审美关系说”“审美经验说”“审美活动说”“审美现象说”。在论述各种说法的核心内容,指出各派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的同时,分析影响美学确立的因素,并指出其学术上的合理之处和缺陷,希望能够给美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资料,并对美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新出文献的考察,试图揭示出一个被掩盖的尚情主义传统。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高度重视人类之心和情的尚情主义传统。这一尚情主义传统,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抒情言志说有着深层的关联。尚情主义以及抒情言志说等美学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风尚的重要转变,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开始逐渐走向审美自觉,审美的独立价值开始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11.
石头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注意广泛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佛教教义、佛教内部各宗派的学说,作为建构禅学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在这种吸收、整合中,华严宗学说成了它的重要资源之一.这主要体现在本体论的"性宗"上,偏重于理事关系,他们对审美本源的探讨、对审美境界的追寻,又大都以华严宗的理事关系作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审美心理自其发端就以超脱于感官之外的形而上的美感为美的极致。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李煜,充分利用了词这一特殊文学体裁,表现了以逸为美、以艳为美、以悲为美的传统审美心理。他的词作不仅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了互不重复的特点,也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翻译“神似”说源自中国传统的“神形”论,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总体上反映了翻译的客观规律和创造性,但是主观色彩较浓,因而存在非理性的成分。以“神似”说为基点,比较了翻译审美和文艺审美的异同,认为两者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翻译审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果“神似”审美观遭到误读或滥用,会给译文带来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徐幹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的"美育群材"说以内在精神美为审美理想,以培育"德"艺"双馨的君子为目的,旨在承继孔子学说,恢复儒家传统。徐幹的美育思想对当今高校美育很有启发意义,值得借鉴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和”始终被视为最高准则,“狂”通常被当做一种异端的审美风格。作为对“中和”的突破和补充, “狂”在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中华武术美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起点,总结出了武术的美学内涵,即武术之美包括"意"、"象"、"象外之象"三个组成部分,并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溯源于西方的美学理论,尤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主要理论来源。其在对康德、席勒等美学家思想的援引中,又根植于中华传统的文化与特定的历史场域,在承继间发生了内向性的思想转化与变异,以此呈现为启蒙民思的功利性、润泽人心的人本主义以及高扬的实践性所融汇成的理性特质。同时,"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争鸣纠结,"美育"与"宗教"的替代与主从成了内在的问题之域,也彰显了美育思想融汇交错中的焦虑性。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具有思想承转间的时代语境性,对建构适用本土语境的中华美学理论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系统理论。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表现出思想感情美育的人文性、学科内容蕴藏的认知性、故事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人文精神展示的审美性等特点。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教育体现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学生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要求教学符合儿童的理解方式、鼓励儿童主动参与文本创造、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等。这是儿童文学教育的重要命题,将直接关系小学语文教育的功效和成败。  相似文献   

20.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