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考察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对9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相关显著,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外向性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调节高兴情绪效能感与调节焦虑情绪效能感对应对方式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压力应对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99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压力应对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中上等水平;(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与积极应对、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3)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对积极应对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对消极应对为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关注主观幸福感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压力应对之间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师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挫折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师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量表测量法对某省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显著,而城乡、专业、年级差异不显著;2)在挫折应对方式上,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专业差异显著,在性别、城乡和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上差异显著,在专业、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挫折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高—低自我效能感组的大学生在挫折应对的积极应对方式上差异非常显著,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6,(1):94-99
为探究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某校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完美主义在年级、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水平自我效能感在高标准维度上存在差异显著。3不同自我效能感组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4完美主义与积极应对和应对总分有显著正相关。5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对积极应对的回归效应显著。结论:高标准可作为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和本质进而预测和考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个体的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管理能力的状况及二者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某大学206名学生进行施测.测试结果为:(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状况处于中等水平(2.60±0.53),在年级、城乡、独生与否等变量上差异显著(P<0.05);(2)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处在中等水平以上(3.62±0.40),在性别、城乡、独生与否、年级等变量上差异不显著(P>0.05);(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管理能力存在中度正相关(r =0.313).研究认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越高,其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越低,其情绪管理能力越弱.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和自我认同感量表(SIS)对梅州市426名青少年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感的项目平均得分达到感的总体水平较高。男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效女生,男女生在表达积极情绪上都拥有较高的效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都随年级的升高而提同感高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表现了出更多的自信。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58):192-193
以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应对方式量表和自我效能量表对5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论:心理弹性对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在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内地西藏班(校)初三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无显著性别差异;在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合理化解释、忍耐、逃避、发泄和幻想等各因子上无显著性别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问题解决、合理化解释呈极显著正相关。即内地西藏班(校)初三学生在面临困境时趋向于采用问题解决和合理化解释两种积极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忍耐、逃避、发泄和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内地西藏班(校)初三学生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采用自我控制量表(SCS)、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及情绪调节策略问卷(ERQ)对4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相关显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中介效应分析中发现,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中发挥多重中介作用。这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既能直接影响自我控制能力,也通过影响多种情绪调节策略而间接影响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3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瑶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75-178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忧郁自我检测表对贵州省凯里市某中学高三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以成熟型为主;(2)应对方式、人格和抑郁在不同性别、文理科、父母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高三学生的抑郁和神经质得分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3.088,p<0.01;t=3.061,p<0.001);(4)高三学生的抑郁除了求助因子外,与应对方式的其它因子都显著相关(p<0.01);除了与人格的内外向因子外,与其它因子均显著相关(t=0.422,p<0.001;t=0.527,p<0.05);(5)应对方式的退避因子和人格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高三学生中常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并且人格中情绪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容易抑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工读学校140名初中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的测验。结果:(1)工读学生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级。(2)工读学生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幻想和退避。(3)工读学生自我效能可以通过初二年级、退避、解决问题、性别进行预测。结论:工读学生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的关系。方法: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对12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消极应对与机遇(r=0.318,p〈0.01)及有势力的他人(r=0.288,p〈0.01)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r=-0.281,p〈0.01)及内控性(r=-0.236,p〈0.05)存在显著地负相关;积极应对与主观支持(r=0.236,p〈0.01)、内控性(r=0.334,p〈0.01)、自我效能(r=0.54,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机遇(r=0.189,p〈0.05)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能有效地预测积极应对方式(p〈0.01)。结论: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会对个体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西3所地方师范院校900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没有性别差异;不同婚姻状况、年龄、教龄和职称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在应对方式不同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83名大学本科生进行归因风格问卷的调查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测试,探求二者相关性;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归因干预,探求归因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论:①大学生归因风格没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但职业自我效能感却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大一新生高于二、三年级学生。②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③通过归因风格的实验干预,大学生被试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其认知灵活性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785名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研。研究表明,大学期间参与任何一种社会实践的学生,其择业效能感高于无相关经验的学生;对于女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显示,文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其总体得分要高于理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关于择业效能感与认知灵活性是否对个体应对方式产生影响的研究表明,二者与问题解决、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并且应对方式在择业效能感与认知灵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自我编制中学生关系欺负量表,随机抽取39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自尊、关系欺负总分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2.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水平存在密切相关。3.自尊对关系欺负总分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自尊与关系欺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年级大学生人格特征、不同性别大学生幻想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神经质)人格特征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正相关(P〈0.01);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自责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求助与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幻想与客观支持呈负相关(P〈0.01)。年级是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女性大学生更多运用幻想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对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纠正消极应对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有实际指导意义。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年级大学生面对应激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的差异检验显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性别、民族和年龄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