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浪漫主义诗人出身的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中仍然追求浪漫主义风格的格调,这便使他的历史剧呈现出浪漫主义诗情.诗歌的直接运用,剧中诗意般的正面人物形象,抒情诗般的独白和舞台说明的抒情意境是郭沫若历史剧浪漫主义诗情的四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不仅是一位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同时,他还写了很多历史剧,又是一位历史剧的著名大师.抗战期间,他连续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作者通过这些历史剧,旨在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区黑暗的政治和腐败的本质.他的这些历史剧,都是取材于古代,而面向现实;落笔于往古,而归意于当今.毛泽东同志曾对郭沫若的历史剧作过高度的评价:“郭沫若在历史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五四”时期的伟大诗人,杰出的剧作家和历史学家。从他开始创作起,便不懈地以文学这一武器为革命斗争服务,有力地打击敌人、鼓午人民的斗志。他的早期诗歌和历史剧,以充沛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壮丽雄浑的风格,纵情地唱出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希望和理想,在我国现代文学中放射出夺目的光采。他不但以自已丰富的创作、而且也以多种活动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思想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著,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以及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进步文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一、诗人、军人、史学家“五四”运动时期,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振聋发聩的响亮口号。鲁迅以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以第一部白话诗集《女神》,教育了千百万青年。郭沫若本来旧诗根柢很好,少年时代留存在作业本上的诗歌六十余首,其中虽…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文学特色极其鲜明,他追求人物,情节的浪漫,并在作品中融入诗歌,他创作风格的形成不但与自身的写作风格,五四的时代精神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吸收借鉴中外文学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他的历史剧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因此,要深刻理解其创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剧的文化底蕴。从中了解到我国上个世纪的爱国情、民本心、英雄气。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抗战历史剧包含了诗歌的因素,具有浓郁的诗情诗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郭沫若历史剧中的许多主人公都有浓厚的诗人气质,具有浓烈的诗意。其次,历史剧中蕴含着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诗歌。再次,历史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诗剧语言。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同志是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到粉碎“四人帮”整个现代历史,占有了诗词、戏剧、小说、散文、曲艺等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在中外起了并将继续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最能代表他的文学成就的,是诗和历史剧。由于历史剧能够通过舞台和银幕接触更广泛的群众,因而影响更为深远。历史剧在郭沫若同志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史剧作家。他曾多次说过:“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者写成小说”。又说他有好些历史研究“是为创作的准备而出发的”①。郭沫若同志一生所创作的历史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写于抗战时期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部在郭沫若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和散文家,而且是著名的戏剧家,尤其在历史剧的创作上,堪称为现代话剧选择历史题材开了先河。 早在《女神》诗集中,他就以诗剧的形式写出历史剧《湘累》、《女神之再生》和《棠棣之花》。二十年代初,他又相继写出《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安》等著名历史剧,一九二六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中期的“皖南事变”后,在一年多时间里,又接连写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六个大型历史剧,从而轰动了国统区剧坛。解放以后,郭老又写出《武则天》、《蔡文姬》和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史剧家郭沫若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之间,以他那卓越的艺术才能、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一共写了五个历史剧:《屈原》、《高渐离》、《虎符》,《孔雀胆》和《南冠草》。这些历史剧是“献给现实的蟠桃”。(郭沫若:《谈戏剧创作》)它不但真实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荣传统,而且紧密地配合了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借用“史事”讽谕“今事”,在中外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回响,在当时起了显著的政治作用。”(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写得最为成功、又最能体现作者历史剧创作的特点的代表作,它给我国的戏剧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同志的很多历史剧达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风貌。无庸讳言,他也有些历史剧对历史生活的反映是不够真实的。他的历史剧的成就和不足,都和如何对待历史的事实,能否把握历史的精神有关。本文拟就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是著名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但并不乏小说意识。文章用现代小说观念解构郭沫若的现实题材小说,认真分析其叙事特征,认为郭沫若不仅开创了浪漫抒情小说的新文体,而且叙述角度、叙述语调、表达句式都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作为诗人和剧作家,热情冲动,自由奔放、放荡不羁、乐观自信.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影响到他的历史剧的创作风格,使其史剧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情感化,具有了一种浓烈的抒情性和诗意美;大胆的创造和丰富的想象,使他的史剧表现出更多的主观性和理想色彩;悲剧中的光明成份,使其史剧中呈现出悲壮乐观,哀而不伤的基调.郭沫若史剧中所表现出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风格与其个性特征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1892~197 8),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活跃在我国文化科学战线上,他不仅在文学、艺术、史学、古文字学方面成就非凡,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什刹海西岸前海西街18号,原是  相似文献   

15.
李畅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03-106
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出他对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准确把握,对汉语言运用的娴熟,对民族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等等。探讨郭沫若历史剧民族性特征体现的得与失,能对我国戏剧创作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说:“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这句很平常的话却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它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一个总原则。它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态度、动机的表白,说明他高度重视历史剧的社会作用和剧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它规定或制约着史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这一史剧创作的总原则贯穿于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全过程,是郭沫若史剧创作的深切体验和创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并获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郭沫若的这一概括也是我们学习、理解、研究郭沫若史剧的一把钥匙,对我们今天的史剧创作仍有着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邓小平),是中国新文学奠基人之一。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当然,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以《女神》为代表)和历史剧(以《屈原》为代表),但散文也写得漂亮。《山茶花》是他1925年写的《小品六章》中的一章,这篇小品散文,写得很优美,很有情趣。  相似文献   

18.
从呀呀学语开始便接受优秀古典诗章熏陶,在中外文学的沃土中吮吸浪漫主义文学的乳汁甘露成长起来的郭沫若,最先是以他那火山喷发、狂飚突进似的反帝、反封、爱国的诗歌步入中国文坛的。而此后,他那一颗拳拳的火热诗心,一腔澎湃的挚情,不但自始至终流贯于他的诗歌作品,润饰着华章辞彩,奠定了他作为中国新诗诗坛开山鼻祖的地位,而且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基调,也~直浸润和主宰着他的历史剧创作,激荡在他的历史剧情境氛围之中。给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挟带着浓郁的主观抒情色调,寄托着崇高的理想光辉,蕴含着芳馨的诗情画意,构成了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新文学史上,郭沫若虽以诗人著称,而其散文创作也极有成绩。与发表新诗差不多同时,郭沫若也开始发表散文,终其一生,从抒情散文到叙事散文,从短小精悍的杂感到宏篇巨制的回忆录,数量之多,不仅在郭沫若自身的创作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就是在我国现代作家中也是不多见的。与诗歌、历史剧一样,郭沫若的散文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关于这一点,徐迟同志曾指出:“郭老的散文,气势浩荡,而浩荡之中,又不失其清丽和缠绵。我们的散文中,有一种缠绵的风格,郭老是其首创者。但细看时缠绵得很,吟味起来却感到境界甚高,但也有着和我们当代的历史不可分割的特点。”(《说散文》,《长江文艺》1962年第4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六部抗战历史剧创作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情境之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尽管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从内容层面上来分析,"斗争"是它们共同的叙事母题.郭沫若把"斗争"作为抗战历史剧的叙事母题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时代背景和他本人的精神气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创作心理的深层动因.郭沫若是一个革命的有机知识分子,复杂的身份归属和角色认同使得他有意识地去维护革命的意识形态,从而与当时的以国民党为首的反革命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而他创作抗战历史剧的深层心理机制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