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韩非子·初见秦》的作者与本篇及《韩非子》的关系问题,一向是学界争议不休的话题。其实,《初见秦》的真正作者不易考索,但是它被收入《韩非子》,却能反映战国末年与秦汉之际的古书编纂风尚。从这个意义上看来,《韩非子》收录《初见秦》的方式,还是比较客观的。  相似文献   

2.
《初见秦》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又见于《战国策·秦策一》,叫做“张仪说秦王”。这就产生了作品的归属的问题。宋元以来,研究《战国策》和《韩非子》的许多学者都对此发表过意见,但是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 宋朝时,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鲍彪注《战国策》,先后否定了本文出于张仪。鲍彪指出,文中“所说皆仪死后事”,“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策》作“余韩”)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它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徐卉 《语文知识》2012,(4):91-93
在《韩非子》中,动植物寓言所占比例很小。但在整个先秦动植物寓言稀少的背景下,就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从《韩非子》动植物寓言的概况、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先秦其他寓言故事的横向比较等角度探讨它的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淮南子·主述》:“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相似文献   

6.
上通“尚”,表示劝勉、命令等语气;崇尚,尊重。《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管子·立政》:“上完利。”《韩非子·五蠹》:“上德不厚而行武,非  相似文献   

7.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正解安徽宁国中学汪秋明初中语文一册选自《韩非子》里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又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语,《史记》作“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人教社《教参》在翻译《韩非子》语时说:“扁鹊(在进见时)...  相似文献   

8.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  相似文献   

9.
关于尧舜权位继承问题,或云禅让,或云篡夺。在历史上主禅让者占优势,主篡夺者亦不乏其人。禅让之说,首见于《尧典》,亦见于《墨子》、《孟子》,以及《荀子》、《吕览》等书,其中以《孟子》所记为最详。它一直成为历代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篡夺之论,主要见于《韩非子》、《汲冢琐语》、《山海经》等书,其中以《韩非子》  相似文献   

10.
张巧云 《现代语文》2006,(11):125-126
"隐语"一词的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樗里疾,秦之将也,恐犀首之代之将也,凿穴于王之所常隐语者."另,《韩非子·喻老》:"右司马御座而王与隐语."这里都用作动词,后来成为名词,就是隐蔽性话语,是一种特殊的方言,是在自然语言基础上人为创造的特定性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宏观方面对秦、楚青铜器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秦胜楚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秦能率先冲破周礼的束缚,而楚则陷于周礼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楚、秦墓葬所反映的葬俗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楚、秦葬俗的区别与联系,楚、秦两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葬俗,两国文化都受到周文化较深的影响,但由于两国兴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他们都较早地突破了周礼的羁绊,在这方面秦国比楚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了大量的楚墓和秦墓,并进行了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考察。认为楚人和秦人的族源都不是单纯的,不同的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楚文化和秦文化。相比之下,楚文化远较秦文化多姿多彩,丰富灿烂,但晚期流于浮华、柔弱;秦国的文明程度虽不及楚国,但一直保持着朴实、俭约、苦干的民风。正是这些文化差异,造成了楚国和秦国一亡一王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4.
biángbiang面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biáng”字。作为表达声音的字充分体现了秦人的强音特点,这个字由十个文化元素组成.包含了秦人秦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并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所以,biáng字就是秦人在秦地借助秦音创造出来的充分反映秦人性格品质的秦字。biángbiang面是遍布秦地独有的地方面食,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biángbiang面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相似文献   

15.
咸阳任家咀秦人墓地发掘的242座墓葬,依照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两大类,以及两者之间可对比的器物,约略分为六期。任家咀秦墓出土器物反映了秦与楚、晋、周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史实,同时反映了秦迁都咸阳前后实施变法的历史背景。整个墓地从春秋至秦统一,延续时间长,中间无缺环,出土器物丰富,对于建立秦墓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韵语中长入与去声的合并在不同韵部内并非同步的,从西汉到东汉,长入与短入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17.
睡虎地秦简中的连谓句和兼语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谓句和兼语句是汉语中特殊的句式,前人对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这两种句式作了详细周密的论述。本文将对《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连谓句和兼语句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按动词结构的语义关系来分,睡虎地秦简中的连谓顺可以分为四类;而廉语句从结构上则分为三类。本文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借此蠡测秦代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8.
战国秦朝洞庭平原中心城邑的产生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心地学说及“核心—边缘”理论,对战国秦朝洞庭平原楚秦势力主要聚居区及中心城邑作一讨论。从自然景观、文化遗址分布及交通形势看,战国中晚期沅湘下游楚人主要聚居区有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即从沅澧向湘水下游转移。在此过程中,湘水下游的长沙由一普通县邑变为沅湘最重要郡城。沅澧下游的楚“采菱城”等城邑被秦军毁灭后,秦重新在此设郡县,其中沅水下游的临沅、索等县当与新出里耶秦简牍中的“洞庭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其内容主要是秦律和秦、楚日书,抄写时间不晚于秦代。《睡简》中还存有不少方言词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方言》《说文解字》等古代训诂材料对其进行梳理,共归纳出方言词汇19个,其中动词4个,名词8个,形容词(含副词)7个。  相似文献   

20.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