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曾国藩海防形成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经世致用治学观的逻辑发展;其二是倔强刚毅的内在性格使然;其三是对来侵略冲击的应力回应。他提出的“师夷智”是近代海防论重兴的思想基础。曾氏在置办船炮、输入海防知识、推动海军建设、打造海防团队力量上作出了诸多努力,有助于晚清海防建设。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内外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面对“变局”形势,中国应该大力开展以近代化海军与海防设施为中心的海防建设,其“变局”观的发展与清朝海防建设的实施有重要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筹建中国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之一的李鸿章,为近代海军的诞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创设近代海军思想的萌发 1870年10月下旬,在奕诉推荐之下,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要职。旋即,他上书清廷提出:“选将练兵筹备海防一节,尤为目今要务。1874年12月,他又以丁日昌提出的关于建设近代海军的“三洋方针”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海权一词与海防或海军力量不能等量齐观。海权的先知者、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认为:海权不仅包括海军力量,还受有关“商业航运、海外殖民地等项国家政策之影响”“海权对于国家的成长、繁荣和安全都是极为重要的。”海权思想是海军战略的理论基石,亦是创办近代海军的认识前提,为历代军事战略家所重视。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海权思想逐渐为人民所认同,朝野上下开始对海权的危机有所觉醒。最早议论海权的是魏源,而李鸿章则是海权建设的集大  相似文献   

5.
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海军国防生培养的重要保证和献身海防事业的精神支撑.党支部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完成党的工作和加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本文以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提出要创新国防生党支部体系建设,组织生活和队伍建设,使国防生党支部能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左宗棠,晚清名臣,因务实而为后人称道,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收复新疆,他的一系列功绩为外人称道,为加强对左宗棠思想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左宗棠洋务时期的举措为切入点来对左宗棠海防思想进行全面的研究。身为洋务运动的地方执行者,他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培养了一批海防建设人才,坚持海塞防并重,主张加强海口的重点防御和重视海军的指挥权,加强台湾的防务等海防思想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后,自林、魏倡议“师夷长技”,筹划海防,是为近代海防思想之萌生;其后近代海防思想又随洋务运动的兴起而不断发展,但综其始末都没有跳出“师夷”的窠臼。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代海防思想萌生、发展过程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前后,自林、魏倡议“师夷长技”,筹划海防,是为近代海防思想之萌生;其后近代海防思想又随洋务运动的兴起而不断发展,但综其始末都没有跳出“师夷”的窠臼。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代海防思想萌生、发展过程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注重海军建设,形成了相应的指导思想:第一,近代海军建设的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来侵略;第二,海军建设的战略定位是近海防御;第三,实现海军的近代化。清政府大规模海军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代闽台海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的海洋地理环境决定海防是须臾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清代闽台区域的海防实践,传统海防观向近代海防思想发展的过程,论述林则徐、魏源建立外海洋军以为海疆久远之谋的海防思想,以及对闽台海防 思想较有影响的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的海防思想,海防思想的中心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个时期的海防思想对尔后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想起了筚路蓝缕的开拓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后 ,游历欧美的经历 ,使康有为思想发生了变化。《大同书》正是这一时期所撰的著作。康有为向往美国、瑞士式的联邦制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说明怎样才能走到“大同”世界。他的现实目标 ,还是小康即君主立宪制。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但康有为仍然坚持改良主义 ,甚至发表“公开信” ,称“只可立宪 ,不可革命”。因此 ,《大同书》的思想实质仍是立宪保皇 ,反对革命  相似文献   

12.
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探讨: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核心——“仁爱”;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实质——“平等”以及康有为大同理想的终极——《大同书》及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3.
戊戍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在游历、考察许多西方国家后,他提出了“物质救国”的方策。所谓“物质”,实际上就是工业化或现代化。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建设强大的现代军队,才能自方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现代化的前提是政局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采取君主立宪制度,同时他还倡导保持传统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康有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十分突显的现实意义。当然,他对于革命、道德等问题的看法是需要探讨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14.
所有的中国近代通史作,几乎都有康有为于1895年5目2日发动“公车上书”的记载。虽曾有人提出异议,却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有为虽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但各省举人并未在万言书上签名,更未至都察院上书。康梁等蓄意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公车上书”事件,完全是为了抬高康有为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所包涵的三个特性或是要素。即可概括为:哲学的、科学的、宗教的这三个特性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是理解康氏政治思想的切入口。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康有为是学贯中西,其学说也是承上启下的,即从传统治世理论资源中寻求外表,在近代科学中探索制度归口,在宗教信仰中集合大众力量,三管齐下,共同指向改制的大道,以致富国强民。康有为的思想理路及架构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承接今文微言大义,开创后世启蒙之风。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儒家化的仁、义、礼、智、信五大范畴中,康有为把“智”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出“智学复兴”的现代化变革思想;他着眼于人,进一步将“智”推衍为人的生存境界:“识见”,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化识见,才能成为现代“新民”。由此康有为开启了以国民思想改造为根基的现代化变革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海外游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流亡海外时期,曾打算全面考察各国的风俗政治,权衡优劣,以期为中国之时弊开出良方;而他主体心性中去苦求乐的态度与世界公民的胸怀,使他得以脱离国族主义的偏颇,建构出“大同”世界的人类社会的远景。本文讨论康有为的30馀篇海外游记和相关诗文,结合他的身世遭际与学问背景,考察其思想文化内涵中的真伪优劣。  相似文献   

18.
戊戌维新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明确提出了兴办女学的主张,论证了兴女学是提高国民素质,进而达到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戊戌维新时期女子教育思想对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请禁妇女裹足折》与《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提出服饰变革三项主张: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天足;反对蓄辫,倡导断发剪辫;反对长裾雅步,提倡改易西服。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以奏章的形式正式向皇帝提出变革服饰的主张,康有为因此成为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