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激发幼儿的爱心幼儿是否有爱心?回答是肯定的。幼儿最初的爱心,源于对父母和长者的亲热和依恋。在幼儿园,教育者要激发幼儿的爱心,首先要与幼儿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为此,我在班上开展了体育游戏“老猫睡觉醒不了”和音乐游戏“找小描”。这两个游戏表现的是老猫和小猫的亲情,我想通过游戏情境来培养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反复地玩过这两个游戏后,我和幼儿之间亲近了许多。  相似文献   

2.
幼儿入园初期由于对父母的依恋以及对幼儿园陌生教师和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幼儿不同的依恋类型入手,根据幼儿的分离焦虑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稳定入园情绪,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一、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引起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一是直接分离(unmitigated),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二是间接分离(mitig…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们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比较重视,认为只要选择了正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引起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其实,幼儿能否顺利地开展学习活动,还要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幼儿对教师的依恋。依恋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形成的一种感情关系。这种感情关系使他们在时空上联结在一起。在教育领域,依恋对受教育者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幼儿对成人的依恋,是其自尊和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它还可能是孩子好奇心、学习兴趣以及探索行为产生的原因。如果幼儿对教师没有产生这种依恋,那么孩子就可能产生畏惧、提防心理,出现一系列防御行为,如少言寡语,心情焦虑,无心活动,甚至一个人向隅而泣,盼望母亲立刻接他回家。这在刚入园的幼儿表现得特别明显。因为这时母子依恋由于双方时空上的断裂而受到阻碍,而幼儿对教师还  相似文献   

4.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赞许、关心、接受的需要,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幼儿亦然。从婴儿时起,他们就具有亲近他人、依恋他人、与他人交往的需要,他们渴望与他人的感情联系,渴望在他的团体中有一个位置,渴望得到成人及同伴的肯定与认可。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年龄、认知、自我意识等个体内在因素及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幼儿不能或不愿意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这种心理需求,而是将这种心理需求表现为某种行为或情绪,需要我们透过幼儿的行为和情绪表现去解读他们的心理,并据此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以使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现象的产生有其心理的原因,对其进行恰当的分析并尽量缓解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是摆在幼儿园教师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创设“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测量幼儿的依恋行为,发现面对亲子分离时,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焦虑表现是不同的。从他的依恋类型理论入手,根据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来分析幼儿入园焦虑现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一、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婴幼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间形成的情感联结,即依恋(attachm ent)。〔1〕分离焦虑是由于依…  相似文献   

6.
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的入园分离焦虑反映了幼儿与母亲不同的依恋类型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划分了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即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在面对亲子分离和亲子团聚时的表现是不同的。教师可细心观察每个新入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内,矫正幼儿的依赖行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主动培养感情,改变依恋心理。 幼儿的依恋心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的情感生活。怎样改变幼儿的依恋心理呢,教师需要注入母爱般的思想感情,关心爱护这些新入学的儿童,要经常保持“四到”。  相似文献   

8.
新入园的幼儿常常表现出多种性格特征,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乖巧型、散漫型、专横型、依恋型、孤独型、自卑型。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应有针对性。 乖巧型 这类幼儿适应性相对较强,能遵守规则,只是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还存有惧怕的心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类幼儿的  相似文献   

9.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情绪情感是人一生中出现最早并且对以后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心理现象之一。而幼儿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则为依恋。依恋是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联结,它就像一根纽带把幼儿与其父母等主要教养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依恋这种感情的心理背景是安全感,依恋形成以后便成为幼儿与他人交往的安全基地。儿童一旦与他的依恋对象分离,便产生一种分离焦虑,即由于安全基地的消失而带来紧张和不安。因此我们便可以从中得知幼儿之所以在刚入园的前几天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并不是他们故意哭闹,这与其心理需求及情绪情感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新生幼儿的入园工作。一、提前家访,消除幼儿的陌生心理一般来讲,大多数幼儿园都是提前招生,但却在幼儿入园后进行家访。这样幼儿一方面要忍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一方面又要与“陌生人”在一起,面对双重压力,幼儿只能用哭的方式来“抗议”。因而,幼儿园应在入园前做好分班工作,这样班级教师就可利用节假日对本班新生幼儿进行家访。家访时由于教师处于客人的角色,因而幼儿大都能接受。教师可用亲切的话语与幼儿交谈,对幼儿讲些幼儿园有趣的事情及幼儿园的建筑及活动设施,让幼儿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然...  相似文献   

10.
<正>分离焦虑是指初入园的幼儿与父母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等心理反应。每个孩子因为个性、习惯和亲子依恋程度的差异,分离焦虑的具体表现也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只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哭泣,有些孩子会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少言寡语,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拒绝进食、身体不适等症状。那么,如何有效缓解幼儿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一、精心布置活动室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成长的过程中,涂鸦是每一个幼儿都会经历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涂鸦看上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实际上,它是幼儿状态的一种表现,家长以及幼儿园教师应该在幼儿逐渐开始涂鸦的时候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内外的多项研究都可以证明,幼儿涂鸦是幼儿发展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下面围绕幼儿涂鸦与心理的联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最容易失去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那么,如何让幼儿从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从而使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5种幼儿叙事测评工具,包括麦克阿瑟系列故事测验(MSSB)、依恋故事测验(ASCT)、分离焦虑测验(SAT)、情绪认知测验(EKI)和情绪理解测验(EUPI)。这些工具主要用于考察幼儿心理社会化的发展水平,测评内容包括亲子依恋/冲突、安全和不安全依恋、分离焦虑、基本情绪或自我意识情绪理解等方面。利用叙事测评工具可以直接测评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临床心理医生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测评幼儿心理特点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4.
刚入园的幼儿情绪焦虑,易产生依恋、孤僻等消极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能很快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引导小班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利用情绪感染、多通道感受、理解、多形式尝试表现等方法,培养幼儿的愉快情绪,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璨 《今日教育》2007,(10):14-14
幼儿在某个时期往往对某个事物产生特殊的依恋性,以致过分依恋某个事物,与之形影不离,一旦成人将其与依恋物强行分开,就会遭到其强烈的反抗。幼儿之所以对某事物产生依恋,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和成人一样,具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他们渴望有自己的伙伴。但是,有些父母总怕孩子在外面遭遇危险,索性把孩子关在家中。孩子在缺乏伙伴的孤独状况下,他们内心燃烧着的社会交往之火无处发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或个人对于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是个体发展的社会心理动力和心理导向。幼儿知识经验少,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易受暗示,角色期望对幼儿社会化发展所产生的效应更不可低估。建立正确的、适当的角色期望,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外在条件之一。对幼儿的角色期望,应以全面发展思想为前提。目前,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存在着对  相似文献   

17.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后的依恋行为表现,是一种文化行为.从幼儿行为的客观表现,探析文化对幼儿行为的嵌入.本文从家园文化环境的建构提出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开展责任教育,必须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责任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陪的效果。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以下表现:1.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亦称敏感期。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性年龄阶段,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高职学生童年创伤经历、成人依恋与心理资本的关系,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成人依恋量表(AAS)和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对515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在性别、家庭居住地、留守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创伤经历的高职学生在心理资本和成人依恋中均显著低于低创伤者;高职学生童年创伤经历、依恋关系各维度和心理资本显著相关;高职学生童年期的情感忽视、依恋中的亲近、焦虑因子共同解释析心理资本的29.4%的变异,依恋的亲近和焦虑在高职学生的创伤经历和心理资本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可以缓解创伤经历对高职学生心理资本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幼儿对自己的兴趣和行为往往缺乏判断能力,但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对教师的评价非常敏感,并且常常将教师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的学习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的实际需要,巧妙运用评价艺术,正确把握表扬与批评的尺度,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