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表现。重视对青少年道德需要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  相似文献   

3.
许海波  易琳 《文教资料》2008,3(16):104-105
道德不仅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从需要角度而言它本身也属人的需要.道德起源于单个人和族群存在的需要,道德也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道德生存需要是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道德需要也与人的道德认识相关,加强道德教育要唤醒人们的道德需要,体验道德冲突,在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4.
个体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特征──道德研究的新视角黄明理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根据,而将道德需要仅理解为利他或自我牺牲精神是有失偏颇的。道德需要作为需要的一种,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笔者认为,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道德对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5.
一、道德需要的含义及本质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  相似文献   

6.
从三个视点看道德需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需要是使人的各种需要协调统一的需要,是人的存在与发展对一定的内在理性秩序的依赖关系.社会的道德需要是社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对特殊社会道德秩序的依赖关系,它实际上是人性的协调和谐发展对一定内在理性秩序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个体心理的道德需要,是人们心理上表现的对一定社会道德秩序的依赖关系,它是社会道德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向个体心理层面转化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需要与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关键是促进道德内化。道德内化是主体意识对社会道德存在的能动反映过程,也是将社会的道德需要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的过程。它经历三个阶段:感受阶段、分析阶段、选择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完成,都离不开道德需要。因此,道德内化过程中应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① 。可以看出,道德需要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它是自觉的而非强加的。这种自觉性源于人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道德需要与道德发展的关系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结构的任何一种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来自于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范畴的任何一种成分(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节操、正直等)也往往来自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规范的任何一种成分也来自需要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道德需要就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发挥主体积极的心理驱动器。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个体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以个人体的道德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动力和主要归因,道德教育才能取得效好的成效。1、道德教育要激发个体道德需要的产生我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与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一旦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道德需求时道德需要就出现了。道德需要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如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以下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应明确我国对青少年的德育要求有哪些?这些德育要求与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哪些道德需要?第三,阐明在德育教育中,使空洞的“说教”变为“实在”,道德需要所充当的角色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目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理想的范围很广泛,有道德理想、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等。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来说,培养他们的道德理想,尤为重要。因为道德理想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需要,是推动其道德品质不断发展的基本动机,有了道德理想,年轻一代才知道自己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不是独立的反映形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个性积极性的内部动力状态。这种需要按其分类中的起源标准,是属于人类特有的文化需要,它因人的文化素养、兴趣、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 道德需要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在依据。学生在学校生活情境中,能否形成某种性质的道德品质,都与他们所具有的道德需要状况密切相关。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里,对品德心理结构的心理成分,有几种不同说法。笔者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学生品德的形成,首先是来自社会生活向学生提出的道德教育要求,由于这种要求施加在具有道德需要的学生个体上,如果它被学生所接受,便转化为主观方面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  相似文献   

13.
一、道德需要的含义及本质 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献身、贡献和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够在履行这种义务和责任时感到愉快、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4.
<正>道德可教吗?一般认为,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是对于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产生的,是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和外在标志,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在道德品质三大成分中,唯有道德认知以可教的知识形式呈现,但可教的仅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  相似文献   

15.
道德需要是推动个人生道德行为的原动力,道德需要与人们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道德需要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公民自觉自愿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需要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内在动力。“道德需要”理论强调在道德活动中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居核心地位,从而突出了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道德需要”理论同样强调道德建设中的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的现实道德状况和道德需要,体现了道德建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趋势,“道德需要”理论着眼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着眼于人的自面而自由发展,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与挑战 ,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人的全面素质不仅包括政治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等方面 ,还包括高雅的审美情趣 ,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修养等等。音乐教育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对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更具有特殊的作用。一、音乐教育能促进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看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来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亢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 ,而音…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信仰对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选择产生着重大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的社会转型以及道德转型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生活,使他们出现了道德信仰上的危机。为此,需要构建一种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道德体系,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促进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信仰形成。  相似文献   

18.
赵金兰 《天津教育》2005,(11):33-35
道德教育不仅要造就“有道德”的社会,更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有道德”的社会是健康的、有益于“整体的人”生活和发展的社会。有道德的人与“有道德”的社会共生共存;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有内在的一致性,造就“整体的人”与建设和谐的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人文化的事业,是主体寻求、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并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始终把一定的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对道德教育的任何分析和论述也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一定的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激发、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道德内化与道德教化——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和道德教化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对道德需要,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整合道德教化和道德内化,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0.
道德情感是为了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道德情感反映人的道德判断,支配人的道德行为,不仅能够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个人和社会之间和谐共融的桥梁。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人,有更多亲社会行为,个性表现更合群、宽容和自信,在社会中也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