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义利观是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辩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儒家的义利观从孔子到孟子、郡子有一个从联系到对立的演变过程,但基本思想是贵义贱利。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影响深远。而先秦时期的墨子、管子、韩非子等人则与儒家针锋相对,明确提出义利统一观。其观点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义利观中,“义”和“利”两个概念是有界定的。一般情况下,“义”是适宜、应当的意思,具体就是指符合社会现实的礼法与伦理道德标准;“利”是指个人的私利和好处,在同公义的对照中,往往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人生在世,总会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利益发生矛盾时,就会遇到利益的取舍问题。因而,义利关系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命题,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围绕义与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辨一,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老子主张的以“无为”为旨归,“绝…  相似文献   

4.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义利之辩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二千多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及其内容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决议的形式明确规定,要引导人们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内容和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思索:一、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形成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在义利观上的基本思想是“重义轻利”。孔子就把“义”看作是人立身之本,主张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义利之辨,所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利”的问题,而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的问题。总体价值取向上重义而轻利的儒家义利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在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中国社会如欲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体系,必须正视儒家义利观的积极因素,深入发掘传统“重义”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宋卫 《成才之路》2023,(11):17-20
墨子义利观以“兼爱”即“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有“尚利贵义”“义利合一”“万事莫贵于义”等观点。墨子义利观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义利观,二是建立良好的义利价值体系,三是强化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四是以道德价值观引导对利益的追求,五是指导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墨子义利观的特点是尚利与贵义。尚利贵义,以功利作为义的内容和本质,把义作为功利的道德形式和实现途径,实现义与利的统一。社会主久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要求市场主体(“经济人”)必须以求“利”来谋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主体(“经济人”)必须遵从特定的道德原则“义”,以“义”作为实现“利”的手段,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义利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义”的引导下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孔子的重义轻利、义然后取,孟子的舍生取义、去利怀义和荀子的先义后利、义利并举的思想,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分析儒家义利观的精华与糟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孔子的重义轻利、义然后取,孟子的舍生取义、去利怀义和荀子的先义后利、义利并举的思想,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分析儒家义利观的精华与糟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所谓义利观,即关于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基本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体系,就是要集中解决义和利的矛盾。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和利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利”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责任要求和责任领域。只有坚持以义导利,殖利守义,做到义利并重、义利互济,才能把握义、利关系的有序发展及其正确定向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形成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义利思想。若拂去其上的时代烟尘和偏见,以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对促进今天新型义利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义”与“利”的结合,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的统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以义居首的前提下实现义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墨子反对儒家的存义去利观点,主张义利并举。认为天下所有利益必须符合公义,即他所讲的"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儒家义利观是建立在极端的个人道德基础上,要求人必须以诉求高尚道德为准则,而墨子的义利观是建立在天志本体论、明鬼经验论和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2种不同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5.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中有许多方面至今仍然有研究的价值。墨子的义利观是他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主张“义”“利”统一;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义利以“兼爱”为前提;他的一切主张均以义利为归宿。研究墨子的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用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义利观以好义欲利、人之两有、以义为先、见利思义为基本内容,这一优秀传统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义利并举、以义促利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一致:义居首位,以义制利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劳动致富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被称为"儒家第一要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义利之辩"持续了几千年,大体上形成"利者义之和",重视"利"但必须受到"义"的规范。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必须在在国家整体利益为先的前提下,以义为上,利在义中,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从天下国家个人为一体的整体观出发,提出了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扬弃这种义利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仍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伦理思想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其义利思想对我们现代义利观的建构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将其整合到新型义利观的构建中去。  相似文献   

20.
“义利关系”是道德理论的根本问题,历来是诸多思想家、伦理学家所苦苦探索、而又激烈争论的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义利关系的看法主要有:儒家的“以义为重”论,法家的“以利为重”论,道家的超越“义利之辨”论以及“义利并重”论。本文梳理各家的论点,辨析争论的相激相长、孰是孰非,以期对历史上义利观中合理因素的批判继承,论证并把握社会主义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揭示义利关系从分离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