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与速写     
1987年我访问西藏归来,抱着试探的心情,给《人民日报》文艺部寄去几幅拉萨的速写,没想到在同年12月4日的《大地》美术专页上,发表了我的一幅西藏大昭寺的速写。我的作品竟然能登堂入室,真叫人兴奋不已。编者在“来自生活的速写”栏目下,写了一段短文,指出:“速写是画家深入实际、直面生活的记录;是画家训练观察能力、积累素材的手段;也是画家与人民的思想感情互相沟通的彩练。”其实,画画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也并非一名专业画家,这只不过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而已。但自己长期从事出版工作,也并非没有一点因缘的关系,这些年我画过山山水水自然风光的速写聊以自娱,也结  相似文献   

2.
影片推荐     
喜欢《星运里的错》的影迷也喜欢:《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帕特因精神问题被遥进医院.出院后开始与父母同住。一次聚会上帕特遇到了刚刚失去丈夫和工作的年轻女子蒂凡妮。蒂凡妮要求帕特与她共同练舞参加比赛,两人的关系开始向积极的方向改善。在舞蹈比赛的赛场,帕特终于找到了一生的所爱,而他与蒂凡妮的生活也重见阳光。  相似文献   

3.
我从1978年考入大学中文系起,就学写文章,可是连续写了五年,寄了几百次稿子,结果连一个字也未发表过。直到1983年,我在西藏山南地区工作期间,偶尔听一位学生家长说,国家运往西藏的一些名牌自行车,有不少又被人带回了内地,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当晚,我的头脑里老是想着这事,于是在半夜里信手写了一篇短文:《希望尽快改变进藏物资倒流的状况》。一个多月以后,《人民曰报》在《读者来信》版上发表了,并被放在“紧急呼吁”栏。我似乎受了启发,不久又写了《在西藏推行太阳灶势在必行》的短文,又被《人民日报》发表在《读者来信》版。看着自己的文章竟被《人民日报》采用,就好象一个从未坐过汽车的人,一下子坐上了飞机似的,喜不自禁。我身边的藏族老师们也纷纷称赞我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这时,我回想起自己写过的数十万字废稿,那些稿子不知花了我多少心血,而这两篇稿子连草稿也没打呀!我从中悟出,写文章必须从生活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则,一味凭自己主观意念来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一曲《洗衣歌》使罗念一的名字亮起来。作曲家罗念一则说,是新闻媒体使他的《洗衣歌》从雪域高原唱响了北京,随后又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罗念一在回忆着60年代中期,全国的舞台上表演和广播电台反复播放《洗衣歌》的音乐时,仍沉浸在一种对往昔美好岁月的深切怀念中。这位作曲家,在谈到与新闻的关系时,不胜感慨地说,新闻如同我的亲兄弟,也似我创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旅。我能创作出大家喜爱的歌曲,除了我46年的西藏生活和雪域高原赐予我创作灵感外,是新闻使我的歌传唱开来。那时,新闻传媒远没有这么发展快,也没有这么…  相似文献   

5.
拉萨是全球著名宗教城市之一,集"传统与现代"、"开发与保护"、"民族与国家"等现代性命题于一体。本文以《西藏日报》、《西藏商报》两家媒体对拉萨城市交通、住房、休闲生活城市空间的报道为例,发现拉萨媒体建构起了民族与国家、传统与现代相和谐的政治和文化图景。本文认为,拉萨媒体需要肩负的责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形成,以及让城市中不同信仰、不同利益群体在现代性的维度下走得更加良性。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集》出版过两次,我都担任责任编辑。第二版共有26卷,前面25卷书稿,七百万字,在一年多一点时间里发齐,排版十分顺利。可是,第26卷的“传记”(即《父亲长长的一生》)的撰写发搞,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因为,这要靠叶至善先生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站在了团“年终总结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面对胸前这枚闪闪发光的三等功证章,我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我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辛酸和苦楚。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了技术专业单位,梦想与现实一下子拉开了距离,这让我多少有些措手不及,一向活泼、开朗的我突然间也“蔫”了下来,面对紧张而快节奏的专业训练生活我开始退缩了。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细心的班长为我送来了我最喜欢读的《古典文学鉴赏》、《唐诗宋词元曲集锦》、《新闻和文艺写作》等书籍,并帮助我转移注意力,为我树立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感受高原     
今年六月初,山东省首批援藏干部就要结束在西藏3年的工作和生活返回山东。47名齐鲁男儿在西藏这块世界屋脊上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考验,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5月中旬,在援藏干部即将返乡的时候,《关注》栏目派出我与吕冰立即赶赴西藏采访。高处不胜“喘”西藏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许许多多的人对它充满了向往。然而,不论是谁只要一踏上这块土地,迎接你的首先  相似文献   

9.
在书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书与人》创刊两周年回顾江山《书与人》双月刊是江苏省出版总社于1993年11月创办的。在首届全国社科期刊评奖中,有幸获得“’95优秀综合文化生活期刊奖”。这对我们来说,既感到莫大的鼓舞,又深感惶恐和不安。我们这个刊物毕竟太...  相似文献   

10.
"穿越小说"还能火多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闻连载两年多的《木槿花四月锦绣》终于要完结了,笔者深深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再天天守着晋江网追文啦!相信所有看过穿越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木槿花四月锦绣》的,它与《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迷途》、《末世朱颜》被腾  相似文献   

11.
一直到读完《十面埋伏》的最后一行字,合上书页,我才仿佛松了一口气。《十面埋伏》跌宕的情节,真挚而沉重的情感让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突然我特别想了解写了从《天网》、《抉择》到《十面埋伏》这一系列精彩的法制题材小说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样写出这些作品的。终于,我通过电话采访了作者张平。纵览你已经出版的几部小说,从《法撼汾西》到《天网》、《抉择》,以及最近出版的《十面埋伏》,政法题材一直是你始终关注的主题。我想知道,这是出于你个人的兴趣偏爱,还是与你的生活经历有关,抑或是出于某种现实意义上的考虑?其实我还有别的几部长篇,并不是所说的这类题材。在人们的印象中认为我一直是写“政法题材”的,可能与你列举的这几部作品的影响比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2.
想不到坐在我对面侃侃而谈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永平,个不高,络腮胡,其貌不扬。不过,他编的“第一推动丛书”、《科学的历程》等高层次科普读物早已名声在外。而今让他忙得来劲、别人盼得起劲的《守望家园》也将付梓,在我这个刚入编辑之门的人眼里,他实在是太幸运了。他也赞同说:“我干上编辑这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个专门以报道西藏现实生活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季刊《中国西藏》,于1990年第一季度正式以中英文本出版,向国内外发行。《中国西藏》是广大读者认识西藏、了解西藏、研究西藏、联络海内外藏胞的窗口和桥梁。它将展示党和政府对西藏的方针政策,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况,西藏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和进步、问题与困难;读者可以从中观赏西藏的宗教与文化,领略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文章《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999年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全体工作人员: 首先感谢你们出版了张扬同志的小说《第二次握手》,若不是打倒了“四人帮”,我不可能再会看到这样一本如此吸引人,感动人的小说,在此,也更应该感谢本书的作者,不屈的文艺战士张扬同志。我生活在异国他乡,祖国的朋友给我寄来了这本书,多么好啊!我想,象小说《班主任》,《我爱这一片绿叶》,《爱的权利》等小说都在纽约的华人报刊《北美日报》上刊登,我多么渴望这  相似文献   

17.
此时,我也在北京赶写稿子,但忍不住停下笔来写篇读后感。今天,杜献洲同志的《西北边防行》发到第4篇:《战友,我们今年无缘相见》,读起来,又一次让人激动不已。他是在阿里高原发稿的。我知道,西藏高原艰苦,而阿里地区在西藏高原又是最艰苦的。献洲同志是近年记者队伍中唯一一个两次上阿里的记者。我去过几次高原,尝过那种苦滋味;但和那些常上高原的同志比,我更多的时候是在北京生活。到过几次高原,便找知道那里苦;不常去那里,使我更敬佩那些常上高原的同志。西藏军区胡政委曾对我讲过一段让人心灵震颤的话:“在西藏,‘牺牲…  相似文献   

18.
我在近4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在采编新闻、做好报道工作的同时,对新闻事业史、尤其是报业史也颇有兴趣。上世纪80年代,我奉派支援《西藏日报》工作期间,通过访问西藏老报人、藏族学者和寺庙高僧,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西藏的第一份现代报纸,是于清朝晚期在拉萨创办的《西藏白话报》。在一位藏族朋友的帮助下,我还得以到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查看了该会收藏的一份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八月下旬印刷的《西藏白话报》,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西藏白话报》,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临近岁末的一天,我这个退休后基本上过着"候鸟"式生活的人,在深圳的孩子家里,接到《图书馆建设》编辑部副主任肖红凌的电话,说明年是咱们刊物创刊30周年,要我写篇纪念文章。她接着又告诉我刊物已获得批准,从明年第1期起改为月刊了。这是两件大喜事呀,太值得庆贺,我自然应允。  相似文献   

20.
在念大学时,我曾两次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书刊所激动。一次是在新华书店看到创刊不久的《信使》中文版,它宽阔的视野,广博的内容,新鲜生动的文笔,给我耳目一新之感;另一次是在学校书亭看同学们争购金隄、奈达合著的《论翻译》,刚上架的书很快就销售一空,那热烈的情景使我至今难忘。几年过去了,我终于有机会来采访这家中国最大的翻泽出版机构。我不但可以和《信使》的译者交谈,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