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文章从正确把握巴赫作品的风格、音乐的表达以及巴赫作品的触键三个方面探讨了巴赫作品的演奏技巧。文中对巴赫作品所蕴涵的宗教似的风格进行了阐述,研究探讨了巴赫音乐的复调性、层次性,并以笔者自身演奏巴赫作品的心得体会,对巴赫作品的演奏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J·S·巴赫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是巴氏家庭最出色的一位音乐家.他一生平淡,但创作了大量音乐财富流传至今,他对世界人民的音乐贡献很大.巴赫是一个宗教徒,但他的音乐却世俗化.他的音乐不是抽象的为宗教服务,而是扎根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的音乐.他的作品浩如烟海,都是"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表现.现代人要学习巴赫、认识巴赫,"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让巴赫古典音乐永世不朽.  相似文献   

3.
巴赫的器乐作品涵盖了众多音乐体裁,本文主要对巴赫部分器乐作品中外来音乐因素表现形式的融合性创作手法进行探究,包括外来音乐艺术在德国的传播情况、巴赫个人因素方面的影响以及融合性创作手法的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学习西方古典音乐,需要从巴赫的音乐特别是从他的钢琴作品入手,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正确诠释巴赫钢琴音乐的原作内涵,从而启发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理解和传承西方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5.
音乐之父巴赫巴赫(1685—1750),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家庭十分贫穷,父亲是一个贫寒的面包师,但却是一个音乐传统悠久的庞大的音乐世家,家族中曾经出现从事音乐的有78人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赫。巴赫是近代音乐的创始人,人称“音乐之父”。父亲是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从小教他弹钢琴。不幸的是,巴赫9岁时母亲逝去,10岁时父亲又去世,接连的打击,使他成了一个孤儿。他的音乐成就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和环境下造就的。童年的巴赫经常饿着肚子,徒步一整天去拜师学艺。  相似文献   

6.
巴赫创意曲的艺术内涵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庆 《德州学院学报》2002,18(3):97-99,30
巴赫作为18世纪的重要音乐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以巴赫二部创意曲为对象,深刻剖析了形成巴赫音乐风格的历史背景,发现了威尼斯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等对巴赫音乐创作的影响.通过对作品的剖析,挖掘了巴赫音乐的深刻内涵,多层面的展现了巴赫创意曲贴近大众生活、高度统一和谐、富有个性的深刻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7.
《儿童音乐》2007,(1):53-54
约·塞·巴赫(1685-1750)出生于德国爱森纳赫,这个富有音乐传统的美丽市镇,连城门上都刻有“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在巴赫这个音乐世家中,有14位成员从事管风琴、乐队指挥、作曲、大提琴、小提琴、双簧管等音乐活动。  相似文献   

8.
巴赫在音乐史上被誉为"音乐之父",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代表了巴赫晚期的艺术成就,极具美感。这一代表作展现了音乐整体结构的平衡,从咏叹调的和声到变奏旋律的绚烂,无一不体现出作品卓越的创作特色,从中可以感知巴赫对于音乐完美的驾驭能力。本文分析了《哥德堡变奏曲》的内部结构之平衡美,并从全曲和变奏部分分析其创作特点,为人们分析和感受巴赫作品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特别是在复调音乐方面的作品,需要从巴赫的音乐尤其是钢琴作品入手,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诠释巴赫钢琴音乐的精神内涵,从而启发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理解欧州古典音乐乃至世界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0.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他的音乐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一座丰碑,因此,把巴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是后人对巴赫的最好评价。  相似文献   

11.
王攀峰 《教育科学》2020,36(1):15-21
总体上说,教科书内容分析可以分为实证研究中的内容分析、符号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和传播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这三大类型。其中,实证研究中的教科书内容分析分为量化内容分析、定性内容分析和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符号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分为教科书语构分析、教科书语义分析和教科书语用分析;传播学视角下的内容分析分为教科书传播内容分析、教科书传播原因分析、教科书传播学效果分析。对不同学科视角下教科书内容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有助于深化教科书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推动教科书研究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白菜幼苗耐热性生理机制,以5份大白菜为材料,进行高温处理,温度32℃,光照14 h,强度10 000 lx处理8 d,调查耐热性及鲜质量、干质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叶绿素质量分数、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根系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常温下上述指标在材料间的差异不显著,经高温处理,在材料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较,鲜质量、干质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叶绿素质量分数、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根系活力下降,耐热性强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鲜质量、干质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叶绿素质量分数、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根系活力,耐热性较低的材料表现相反。  相似文献   

13.
赵继涛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46-46,48
通过低渗透煤层气体在不同含水率时的渗流实验,可以看出含水率对气体在低渗透煤层中的渗流影响明显。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渗透率呈下降趋势,含水率越高,降低趋势越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气体流量降低,气体渗流阻力越大;含水率越高,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气体滑脱效应越弱。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合理的结构,可将其内容分为灵魂内容、重点内容、基本内容、时代内容、具体内容五个层次。各部分内容侧重点不同,需要逐层深入地进行日常教育,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5.
全球视野的教育内容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文献系统地讨论了教育内容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内容理念。主要观点涉及对传统教育内容的批判、教育内容的界定与分类、教育内容的改革等。教科文组织教育文献的教育内容理念,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内容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苯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抗坏血酸法分别测定香蕉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的含量变化以及淀粉用酸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后,测定葡萄糖含量,根据葡萄糖含量换算成淀粉含量.通过对比生、熟香蕉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淀粉的含量来研究香蕉成熟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香蕉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增加,而淀粉、维生素C含量却减少.  相似文献   

17.
美学界对儒家文质观的研究都基本上忽略了其与儒家人性论的关系,并认为儒家都主张文质彬彬,从而又忽略了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质观的差别。究其实,孟子主张性善,所以他重质不重文,主张先质后文、要以质救文;苟子认为性恶,所以他重文不重质,注重以文灭质;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因素在孔子的思想中都具有,所以他主张文质彬彬,既主张先质后文,又主张以文救质。  相似文献   

18.
不同贮藏方式对小白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会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白菜样品在不同的贮藏方式下硝酸盐含量为保鲜!冷冻!腌制;亚硝酸盐的含量在保鲜和冷冻处理下变化不明显;腌制贮藏初期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升高,在第9天出现"亚硝峰",其峰值远远高于保鲜和冷冻贮藏,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含量迅速下降;小白菜在腌制情况下其亚硝酸盐的含量最高,在腌制当天其硝酸盐含量变化不大,而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来源藤梨根中总黄酮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充分利用和开发藤梨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藤梨根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家种藤梨根中总黄酮的含量为12.19%;野生藤梨根中总黄酮的含量为7.93%.结论家种藤梨根中总黄酮的含量比野生藤梨根中总黄酮的含量高.  相似文献   

20.
Theories associated with teacher knowledge suggest that teachers transform subject content knowledge into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teaching to enhance the content comprehensibility.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er content 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ent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is study, using an interpretive research method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knowledge elicitation and mapping approaches, examined the subject-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at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teachers' curricular decision-making in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teachers shared a common subject content knowledge base but demonstrated a personalize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repertoire, suggesting that the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was personally constructed even though they shared a subject content knowledge base. The classroom curriculum wa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base. In addition, the teachers' curricular decisions regarding content inclusion/exclusion were primarily based on their perceptions of student learning abilities. The findings may imply that enhancement of prospective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because it serves as a bridge linking the subject content knowledge with the curriculum delivered in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