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工科教育而言,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追求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学校可以依托浓郁的人文环境,以"人文工科"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融人文精神于第一课堂,融人文培育于第二课堂,融人文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兼具的复合性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心素质为宗旨的一种基础教育;是通过科学的目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系统地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人与身俱来的本质,使人的潜能和后天个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完善与发展从而形成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不同素质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在摒弃应试教育的同时,要求人们尽可能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社会发展适应性的统一,重视个性发展和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从各个方面获得全面有效的发展。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音乐…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左右脑功能的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将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美育可以有效地促成大学生在左右脑功能的互补下,对可传播的知识进行选择、吸收、融合、创新和提升,形成或是以科学文化素质为主,其他精神文化素质为辅,或是以人文文化素质为主,其他精神文化素质为辅的较为全面的素质。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体实施途径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形成理性与直觉相统一的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高校要切实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大改革力度,把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放到素质教育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5.
王莉 《考试周刊》2012,(51):143-143
历史新课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历史乃人文之本,塑造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和归旨。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德育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为此,要以倡导人文精神为指导,对职业院校德育课的目标进行合理定位,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自由精神、独立的思考精神。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促进学生的知识与人格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满足人自身发展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人文精神?学校教育如何培育人文素质?如何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融?几年来,上海市七宝中学以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拓展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理念,并从学校德育、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等多方面构筑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实践体系。 在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愈益受人瞩目之际推荐此文,是希望引发对这一问题更为深入的理性思考和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时代及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新世纪高师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摆到素质教育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9.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感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素养教育,也需要以科学伦理、社会能力、人文精神和生态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养教育。《生物》新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有利于学生对物我关系的认识,能使初中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发展学生对人类、自然和未来普遍的关怀和慈爱之心。以下是我们使用新教材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达到科学素养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统一的一些粗浅认识。1 通过一系列学生探究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陈涔 《文教资料》2014,(24):32-33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价值,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致有四种途径:在课本中挖掘人文精神;在作文中渗透人文精神;在阅读中渗透人文精神;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人文精神。最终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科技进步,还包括人文精神。相应地,高等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而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把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统一起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全面人”。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阶段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是人文与社会学科领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的课程。”思想政治课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精深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一、政治教师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改善和变革,是实现中学政治课教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关键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首先涉及的都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但  相似文献   

13.
师范教育改革十余年来,师范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式微,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缺失。根深蒂固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本体师范教育观、把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科学人文知识教育、片面强调教育教学技能提升训练是其主要原因。师范教育改革应树立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为目标,知识能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维一体的师范教育发展观;在课程定位与内容设计上,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的维度;在培育的途径上,构建起课程教学、团学活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体的师范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的平台;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要选择知识传授与情感激发、启发、引导一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国外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国外大学主要通过STS(Science,Techonology &Social)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模式使理工类学生能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STS教育倡导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体化,通识教育强调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性培养。教育是相通的,国外学者的理论探索及关、英、澳、日等国的实践探索为我国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前提。运用了调查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理工科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高考制度、改革理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工科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培育理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发挥理工科高等院校所在地文化资源优势的改进途径。指出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对培养理工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向素质教育转变,在广阔自由空间施展才华,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双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人文素质是在人身上内化的人文精神和在它指导下的外在行为的统一,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人文精神缺失的矛盾,以及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宗旨,决定了加强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当前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侧重点包括主体意识的教育,丰富的个性和教育,爱的品质的教育,审美品质的教育等,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高职教学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各知识领域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沟通,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情感培养,致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的职业能力较差,为此应致力于高职教学改革,重视实践教学,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和职业道德情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卫生事业的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设计,以十大系列素质教育组成高校素质教育医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民族振兴和事业兴旺的希望。高校要根据新国际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当代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结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医学人才新世纪医学院校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1]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双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以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20.
一、将科技教育与德育相整合,培养科学人文精神 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应提倡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结合.培养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德育中,应当体现科学教育;应把科技活动和培养学生人生观联系起来,训练学生养成观察、思索、分析、质疑、交流、讨论的习惯,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展科技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活动要本土化,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科技环境、人文、社会资源条件,防止为创新而创新.一方面要营造一种科学的气氛;另一方面是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能在科学上作出成就,为国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