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特定情境中,道德与法律常发生冲突。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分为某一行为或事物的性质与道德一致而法律冲突和与法律一致而道德冲突两种情形。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对立法伦理、执法伦理、司法伦理、守法伦理各法律伦理都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在对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有了充分的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法律伦理,才有现实性以及能被人们所接受和遵守,才能完善我们构建法律伦理的视角和完善法律伦理学学科自身。  相似文献   

2.
德法并举论     
在社会治理中,坚持德法并举,是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所决定的。德法并举是良好的社会治理的模式。坚持德法并举,不仅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道德分离命题是法律研究深入的有效切入点,该命题蕴涵着三个层面的规范意义:法律的存在是普遍性的社会事实,其实现方式有别于理想道德;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或协调源自于效力自我指涉性的法律体系,该特点是法律权威性的条件;法律的技术性使得其富有成效地服务于社会共同利益,从而中立于道德的主观争论。  相似文献   

4.
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社会治理模式,在人类历史上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法律与道德双管兼施、紧密配合,才能使社会步入协调稳定的发展轨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抓好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因此,我们要将法律与道德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期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建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行双考核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英 《教育与职业》2007,(23):133-13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实行知行双考核模式,不仅要考核道德知识,更要考核道德实践.这种考核模式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实际情况,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陈悦 《考试周刊》2010,(12):238-239
现代性社会的两大规范体系——法律和道德在不时地冲突和亲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哲学之永恒主题与难解之迷,应该如何看待法与道德,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这也昭示着法律和道德这一永久以来的矛盾体将是人类探讨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7.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冲突,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社会治理阻力,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价值。本文结合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从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辩证统一切入,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冲突。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意识形态安全法律体系、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冲突转化为合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执政方式,它要求把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最高权威和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规范。法治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在这里,法律公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实现法律公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才能确保社会运行的规范和有序。法律公正涉及立法公正、司法公正和对法律进行价值判断的公正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公正”道德问题自提出来至今已2000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明确论证并获得可供实践操作的规范体系,因而,公正道德也就只停留于口号而很难达向真正普遍的社会实践。王海明先生的《新伦理学》立足于时代的要求,独辟蹊径,从社会道德目标、“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终极道德标准、原则和道德他律等不同层次对“公正”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哲学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公正道德规范体系,这为公正道德的社会化实践——尤其是为当代社会实践法律公正与经济公正提供了理论依据、价值原则和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正义观与社会公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基本结构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正义,中国传统宗法社会所形成的正义观和道德观与西方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别。当中国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国人传统道德的失落和道德滑坡的问题日益凸现,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公德体系尚未真正地建立起来。推行市场经济建设和法治,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培养法治意义上的正义观乃一条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中消息源匿名面临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之间、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道德与法律等多重冲突。以"不伤害"原则和言论自由权、人格权和知情权标准作道德选择,记者慎重使用、编辑严格把关、媒体建章自律、开展行业评议、完善道德和法律规范是规避风险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鲁蒙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86+190-186,190
本文依据美国法学哲学家朗.富勒在其着作《法律的道德性》中论及的法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并依据富勒的自然法理论所定位的八项"法治原则",阐述了正义是法律的道德追求,证据与证据规则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法活动中程序制度的目标应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治理的最佳方式。在现代法治语境下,法律是高于道德、情理等社会规范的,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道德也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秩序和谐的内在核心要素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客观的"应该之法",即自然法理念。自然法因此构成了和谐的形而上学基础。个人自由是社会秩序中的自由,社会秩序是个人自由的秩序。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和谐的实质是道德化的利益关系。道德化的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本源性、客观性的特征与自然法的属性是一致的。自然法作为一个形上的理念存在是相应于善与公正,而"和谐"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公平与正义,它内在地与自然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旨归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矛盾将在一定层面一定范围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呈现,如何应对并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和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调处机制势在必行。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建立和完善化解社会矛盾法律调处机制的现实意义,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解析化解社会矛盾法律调处机制的路径,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依法行政,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达到社会矛盾的法律有序调处,以从根本上、多渠道、多角度地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是教师职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但由于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就难免出现矛盾与冲突。由于矛盾冲突的多样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要想穷尽所有的冲突并对其作出明确的选择也许只是一种幻想,而根据法律和道德的精神就选择的原则和一般性要求进行探讨则不失为现实与可行之举。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不过是具体的,最低的道德,因而都仅仅是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琐琐碎碎的规则;法律自身没有原则;法律是双道德原则为原则的,法律的原则,如正义,平等,自由等等,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因此,大体说来,一切社会活动最终便都是对于某种道德的实现,于是虽然一个社会的道德本身,不过是一纸空,是软弱无力的,因而并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但是,一个社会实行何种道德,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优良的道德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恶劣道德是社会停滞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治理是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作为三方主体共同管理义务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在“中心—边缘”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公民应遵循政府指导规范运行、扎根公民服务社会、合理分类提高素质和维护权益促进公平等原则,构建教育基金、教育质量评估、教育督导、家校社区合作、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行业协会等专业和非专业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法律和组织章程的框架下,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与政府和学校协商协同、互补互推,发挥建设社会、服务社会和维护正义的基本功能,最终建立义务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治理机制,进而达到“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政、德关系是体现现代性本质的重要问题,也是困扰中国"德治"的难题。把政德之辩这一议题纳入到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哲学框架中,置政、德于哲学视域中进行探讨,可实现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叙事。在叙事中进行反思,能够明晰政治体系的建构及维持皆依赖于道德的价值支撑,揭示极端政治道德化及道德政治化治理模式的弊端。现代中国"德治"要避免陷入这两种模式,必须保证政治权力的合德性,注重社会资本的发掘,妥善处理德法次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