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从思想抱负和章风格等方面入手,剖析了孔融在“建安七子”中迥异于其他六子的特殊性,强调指出孔融实为“建安七子”中的“异类”。  相似文献   

2.
建安七子诗文,历经六朝唐宋,年代旷远,又屡遭兵燹,散逸颇多。笔者在教学之暇,曾辑得七子佚文多则,写成《建安七子诗文钩沉》,已公诸同好。今复将七子诗文中有目可考而其文全亡者,仅据所见,一一加以勾稽,作《建安七子遗文存目考》。因学殖荒浅,疏漏难免,敬请读者补充是正。孔融《谢大中大夫章》任昉《文章缘起》著录:“孔融上章谢大中大夫。”按,此章今亡。《论郄鸿豫书》《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乐全先生文集  相似文献   

3.
孔融名列“建安七子”之首 ,存诗可信的仅两首。其中《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是他政治态度和思想变化的言志之作 ,历来却被误导为文字游戏而忽视。从研究孔融生平经历的文献价值和诗体发展的文学价值方面解读《离合诗》 ,以期引起对孔融及其诗作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生活在汉献帝建安(196—220)时代的七位著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场、刘桢。刘勰对他们都有评论。刘勰对作家的评论,往往三言两语,抓住要害。十分精采。这样的例子很多,他对“建安七子”的评论就是其中一例。孔融气盛于为笔  相似文献   

5.
论孔融     
<正>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乎者……”因而有所谓“建安七子”之称。其实,孔融的年辈最高,比曹操还大两岁。他在《与曹操论盛孝章书》中说“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可以证明·而且他不象其他六人那样都是曹氏的幕僚和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胡应麟说:“文举自是汉臣,与王、刘年辈迥绝,列之邺下,其义未安。”曹丕之所以把孔融  相似文献   

6.
汉代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作品原集久佚,目前对于其集中所收录的三首《六言诗》,自明清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是他人伪托之作,其二认为是孔融所作。笔者据《六言诗》三首所载内容和思想倾向,同时结合孔融生平事迹。可以推定此三首《六言诗》非孔融所作,当是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7.
<正> 孔融与曹操同时人,字文举,曾经做过北海相,世人习惯称他孔北海,是建安七子之一。据《后汉书·孔融本传》说魏文帝曹丕曾“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议论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后来《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直到明张溥  相似文献   

8.
小题大做     
“未必”与“必当”《世说新语》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从小就聪明过人,能言善辩,答对敏捷。一次,孔融到当时享有盛名的李元礼家作客,谈吐让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来晚了,听了别人对孔融的称赞,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之意),大未必佳。”孔融当即反击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听了,十分尴尬,面红耳赤,无以为对。  相似文献   

9.
孔融(153——208)字文举,为“建安七子”之一。相传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均引自此)。孔融七世祖孔霸,做过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他的父亲孔佃曾任太山都尉。孔融虽然十岁时就死了父亲,但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对其后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后世的一些人常常因为孔融未参加邺下活动 ,或未被陈寿提及 ,或未为曹丕《典论·论文》之前的舆论认可 ,而对其“建安七子”的身份表示质疑。这些人实际上犯以一偏概全、历史误读、或以前否后的错误。一些人由于过分强调孔融、曹操之间的矛盾 ,企图从政治上否定其七子身份。实际上孔融与曹操曾一度休戚与共。其他人从孔融创作与其他六子的个性差异出发 ,企图从文学上否定孔融的七子身份。但事实是孔融的作品也有建安文学的一般特征 ,即气盛与辞丽  相似文献   

11.
秦末时期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则受命北上救赵。关于刘邦西征和项羽北上救赵的行军路线,《史记》《汉书》记载简单分散,且颇有歧异。以往学术界或对此问题关注不够,或仅作了较为宏观而粗略的勾勒。通过仔细排比、辨析史料,对刘、项二人的行军路线作出更为细致的复原与分析,认为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北上救赵在抵达安阳之前.其行军路线与刘邦两次西征的行军路线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针对《禹贡》提出了五条置疑,认为其撰写必不早于战国时代。通过解析顾氏的置疑,提出如果局限于西周或春秋时期,顾氏的置疑似难回答,但当放眼到夏商时期甚至是龙山时代,这些置疑就不难回答了。又通过对九州的排序和贡赋的分析,提出《禹贡》的内容,恰是舜禹时期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3.
宋代以来,三国名将甘宁的籍贯和坟墓皆出现了多处。辨析历史文献的不同记载、考察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甘宁的籍贯以巴郡临江县(今重庆忠县)为实,坟墓以建康直渎山(今江苏南京燕子矶)为真。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艺界全国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在八年抗战期间,文协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进行抗敌宣传、编辑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刊物为前方将士提供精神食粮,并参加了全国慰劳总会和重庆各界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的活动。文协的抗日慰劳活动具有参与成员广泛性、慰劳形式多样性和文化劳军等特点。文协的慰劳活动激励了官兵精神、提高了战地文化水平,从而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5.
"解放军学全国人民"运动是继20世纪60年代的"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运动"后,在我国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队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国上世纪70年代的军队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这一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所造成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队建设和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陈铁民《考证古代作家生平事迹易犯的几种错误》、《再谈考证古代作家生平事迹易犯的几种错误》为例,对其中所涉王维生平研究之具有代表性的错误,择其要者进行了揭示与例说。同时对其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其存在于研究方法上的诸种弊端,也进行了简要评析,以利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以羌族为主导建立的后秦政权,其初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稳定、恢复生产的措施,所以在姚兴执政的前十多年间,即公元四、五世纪交替之际,成为十六国后期入主中原的诸少数民族政权中的较为强盛者。但姚兴执政后期,沉溺佛教,有碍于政;加之朝臣频乱,内部不稳,故刘裕一朝北伐,后秦终致败亡。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9.
项羽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叱咤风云、勇武绝伦的英雄人物,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在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最终导致秦王朝覆亡,项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毫无疑问的定评。而其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可悲可叹。后人通过大量的诗词对其悲剧英雄形象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对项羽其人,则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陈毅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向东发展,建立苏北根据地"的指示,率部挺进苏中、苏北地区,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根据地建设工作,粉碎了敌寇发动的一次次扫荡与进攻,既扩大巩固了根据地,又发展壮大了新四军的武装力量。其间形成的根据地建设的理论,既是陈毅同志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