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与文化身份问题是当今文化讨论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他者”作为“文化理论关键词”之一,它是建立在相区分、差异确定的基础之上的,来源于一种“异国情调”的追寻欲望,其产生的基础是时空距离,过程是一个双重建构的过程。它所提供的对话与理解的“和而不同”观念对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史写作、作家作品研究都具有方法论和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程资源孕育于社会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个体及社会群体的性别角色及其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男尊女卑”的观念,并认为它是“天然合理”的,那么这种“天然合理”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文章主要对其产生、发展与形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语境,必有其合理的诉求。首先,“中体西用”观念的提出,是当时先进士人为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唯一能够选择的模式。其次,“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在洋务运动期间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它突破了不识西学、轻视西学的观念,开始向引进西学、重视西学的观念转变;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路线为洋务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为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但“中体西用”的宗旨毕竟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体”,所以从其语境生成之始它就内含消极与落后的一面。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其合理诉求逐渐被消解,进步作用渐渐丧失,愈来愈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古代“阴阳”观念入手,阐述“阴阳”观念的历史渊源,与中国古典哲学、古典美学、文学批评等观念的关系,旨在说明古代“阴阳”观念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的观念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成果,它产生于原始的洞穴生活习俗,并与后来的家居宫室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的观念形成时空 的“中在”、“中和”等概念,影响着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儒、道、墨、法、佛各有自己对“中”的理解和控制方式。今后,“中”的观念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7.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安身立命”说与大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观念讲的是人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以及在社会上实现生命的价值,它触及了人的生命中最深的层次──“心灵”与“心性”的根本问题。在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改革中也要注意在精神领域、人的心性层面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跨世纪的栋梁之材。从这个意义上说,“安身立命”说对于21世纪的大学教育改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相似文献   

10.
“双高计划”推出以来,建构校企命运共同体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议题。基于文献研究,对“校企命运共同体”进行了概念界定与特征解读。以戴森工程科技学院为案例,探究英国学位学徒制改革中“企业核心”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发现其以工程人才培养为结合点,形成了“文化—情感”共同体、“理论—实践”教学共同体和“质量—责任”共同体,其办学经验对中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许多道德智慧至今尚有现实的生命力。其强大的凝聚力在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产生于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历史条件下,其中也有不少观点是消极的封建性的思想糟粕,还在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传统“忠孝”观念进行理性地审视扬弃.批判继承,会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西崽”形象形成一个系列,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价值。“西崽”的文化性格以洋气、土气、霸气和奴气为主要特征。其产生既受中国农商传统的制约,又有主奴根性的影响,还与西方个性主义和享乐主义有着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畸型儿。“西崽”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文化反叛的先锋性上。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变“教案”为“导学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云昌 《辽宁教育》2000,(11):46-47
无论是倡导创新教育,还是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在于教育创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材教法,……;其中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至关重要,因为它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又要反映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它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效率。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在设计上下功夫。由传统教学设计所形成的“教案”.主要是规定了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做人”观念——涵义、性质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做人”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日常伦理观念 ,是中国人关于日常交往实践事务 ,关于一个人在私人交往生活的范围内处理日常交往实践事务的方式与行为倾向的观念 ,是中国人的日常的实践观念 ,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既古老又保持着生命力的人文观念。“做人”的观念同一种“内部”观念密切联系 ,关注人的名誉的清白 ,并具有平凡的特性。“做人”的观念关注的主要不是高尚与超卓 ,而是某些基础性的德性。“做人难”所涵指的感情交往上的矛盾也构成“做人”观念上的重要特点。“做人难”与“做人”是中国文化中一根而发、如影随形的日常生活观念。“做人”的观念带给国人的丰富感觉能否同每日每时在把国人卷入其中的公共交往生活的实践事务相互协调 ,并普遍产生健全的人格意识 ,是中国新世纪中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68年明治政权确立后,为把日本改造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强国,明治政府实行了全面的资本主义改革,并制定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改革政策。“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策之一,其主要内容在于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设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可以说“文明开化”也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文化,改革日本人观念的一次改革运动。由于“文明开化”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本文着重对明治政府推行的教…  相似文献   

16.
杨建 《中学教研》2008,(5):48-49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既广泛应用于技术工程中,又是研究许多理论科学必不可少的工具。除此之外,数学还具有精神领域的功效,譬如人们通常说的数学观念、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数学审美意识等,往往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就是一种文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也对数学学科作了这样定性:“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认识和研究数学这一文化体系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充满争议的流行文化现象,正在逐渐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它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有其特殊的环境及心理基础,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应通过分析“山寨”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成因,探讨其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从政策法规、观念引导、校园文化、媒介素养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由于晚清以来“中国”形象发生了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被动转化.这种“空间”认识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启蒙和救亡意识,最终使我们抛弃了传统的循环论而接受了西方的线性时间观。现代文学观念的产生正是建立在传统/现代的“时间想像”和中国/西方的“空间想像”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制度化力量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成为我们理解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吃”文化历史悠久,“民以食为天”反映了“吃”在中国文化的结构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汉语里,“吃”是一个语义丰富、表达能力和比喻功能都极强的词语,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与“吃”有关的词语,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整个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通过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指出做新型国民的现实途径,从而建构了理想中的国民形象。在近代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由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的,但是却暗含了“国民性”与“公民”对立的中西文化观念深刻冲突的问题,它也凸显了孙中山文化观念中无法回避的思想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