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蕾 《青年记者》2012,(32):61-62
微电影及其发展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且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①也就是说,微电影是为新媒体量身定制的,以网络为传播核心的影片。微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网络短剧的变体,最早具有微电影雏形的是2006年网友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的网络原创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种对经典的戏谑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在当时掀起一阵狂热。  相似文献   

2.
《朱辛庄》是陈凯歌为戛纳电影节60华诞所打造的献礼片。电影简短,却意蕴丰富;叙事简单,却暗藏奥妙;投资微少,却情怀满溢;是近年来少有的短片佳作。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中,为我国微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其呈现出来的精品意识更是为当下杂乱无章,低俗恶搞的微电影市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指导意义,是当今微电影创作的翘楚。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微电影中的恶搞进行了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相对于现代性而言,后现代性是扁平的、无深度的,但后现代主义却充满了对现代性缺陷的反思和叩问。这是站在后现代的视角,对微电影中的恶搞进行的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宋瑜 《今传媒》2014,(7):168-170
微电影的流行与青年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文化特征和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的社会性格和文化行为模式相契合微电影在与青年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取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传统电影艺术借助青年文化的力量获得现代化的"重生"。本文试图从对当代青年文化性格的分析入手,将微电影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展开探讨,分析青年群体对这一文化形式产生消费需求的内在原因,全面了解微电影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更深入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与能动力。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14,(6):7-7
吴凑春 程肇綦 朱小阳在2014年第4期《新闻界》撰文认为.微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是快餐文化这个时代土壤孕育的,也是大众对话语权诉求内在需求的结果。“微影大义”,具有独特魅力,是中国电影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刘轶  张丽莉 《视听》2018,(11):27-28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从最开始《老男孩》的网络传播到如今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传播,尤其是在"微传播"语境下各类微电影小视频迅速火爆,微电影不仅成为快餐时代的微文化代表,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国产电影市场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格局。在电影产业越来越成熟的时代,多数广告选择软性植入微电影中,甚至部分广告产品选择采用微电影形式作为传播渠道,但播出平台能够涉足电视传播渠道的却还是寥寥无几,而与微电影相关的电视栏目竞争形势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王欢 《青年记者》2012,(14):68-69
微电影的兴起 早在2001年,导演伍仕贤就曾拍摄了11分钟的"准微电影"《四十四路公车》,虽在国外获奖,但在国内并未引起太大关注.最先引起关注的,是一些网友制作的恶搞视频,如2005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一时期的题材内容多是以恶搞的手法颠覆和解构原有作品,与真正的原创的微电影尚有距离.  相似文献   

9.
金晶 《东南传播》2013,(7):88-89
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伴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微电影是"微文化"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艺术形式,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开创了全新的营销模式。本文就微电影营销中出现的新特点、营销模式和传播内容等进行分析。在肯定微电影自身优越性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以往的DV作品和恶搞视频,微电影已经成为"微时代"重要标签之一,草根创作者、专业团队相继试水微电影。在繁荣的微电影大潮表象之后,对微电影流行的背景、原因及其面临的成长困境进行整体研究,能够对微电影的现状和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深入而有益的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微电影成为了一种更流行的媒体传播手段。相比起传统的大电影,微电影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电影播出时间不超过30分钟。而正是微电影这种短小但叙事性强的特性,让许多广告制作商看准了商机,将广告植入进微电影中,或是直接拍摄微电影式的广告宣传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相比起传统的硬性广告,这样的软性广告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人们能够在微电影观看的过程中就慢慢记住商品的特性,达到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比普通电影更短,但不乏精彩的微电影在网络流行。各网站、电影公司、明星、导演纷纷涉猎。各种自由的电影表现手法也呈现在受众眼前。但制作方对微电影盈利模式的探寻和国内审查机构的关注,都将影响微电影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网络和无线通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微博为首的"微文化"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当下人们生活、娱乐习惯的转变也催生了巨大的影视消费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微电影得以诞生,并迅速发展为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本文将针对微电影的产生原因、演变、基本属性等进行分析,用别样的视角去界定微电影。  相似文献   

14.
于永宏 《东南传播》2014,(7):133-135
当前,微电影在旅游营销中已初见成效,但也存在着广告植入生硬、影片主题与景区文化脱节,题材单一、缺乏整合营销,二级传播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漳州旅游微电影营销不仅需要满足目标受众电影级的视听体验,同时应探索适合本土特色的商业植入路径。具体来说,商业元素应服务电影叙事,充分挖掘漳州地方文化,萃取人文主题,故事立意紧接地气,避免雷同,并充分运用整合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15.
电影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顺应电影时代的潮流,在新的阶段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微电影.随着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在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微电影的发展中要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不断的进行完善.微电影在创作中,具备着相应的艺术特征,这有利于微电影这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区别于电影行业中其他的电影模式,促进着微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矿  黄旭 《视听》2023,(10):14-17
微电影借助自身制作简易、注资灵活、叙事多元和传播便捷的优势,在融媒体时代为城市形象建构和地域文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支持。多样化的微电影生产在电影文本内部呈现出丰富的城市空间表征,拓宽了人们的空间认知。以建构成都形象为主题的微电影依托地域文化符号的表达,完成城市空间的立体建构。微电影拍摄注重城市文化差异性的创新表达,体现成都古蜀韵味与消费文化。微电影中的成都社会空间书写不仅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而且注重自我与社会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微电影营销即营销微电影,把微电影本身作为营销对象,而并非指把微电影作为宣传企业文化和产品信息的商业营销手段;微电影营销表现为微制作、微平台、微时放映和移动化传播等特征;脱离了院线局限和票房压力,打破了电视广告时段的局限,优势便是营销方式上的自由度,且比传统电影更看重商业利益、市场价值和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 微电影的概念诞生于2006年,流行于2011年.①然而关于什么是微电影却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里存在着四方面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微电影属于电影范畴,但仅以电影的画面性、叙事性作为核心,无视电影的其他本体特征和审美特征,直接讨论微电影的篇幅长度、制作流程、产生原因及注意问题等,更多的是有关其“微”特征的讨论.以百度词条②最有代表性,也是目前比较通行的一个说法.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激烈竞争,部分导演采取了"短、平、快"的创作策略,使"恶搞"得以成为一种电影类型。由于深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此类电影不但日益背离中国电影关注民生问题的传统,难以真正表征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个体生存境遇,而且在振兴中国电影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中也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20.
“恶搞”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热衷将矛头指向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日本网络游戏《红楼馆奴隶》中,林黛玉被描述成“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著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被用作某饭店开业宣传,并加上了广告语“同志们,大锅饭成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了《潘冬子参赛记》。恶搞者们大呼“恶搞有理,娱乐无罪”,打着“恶搞是一种文化创意”的旗号,颠覆一部部传统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那么,这些恶搞真如所说的是文化创意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