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变异”(deviation)是诗人打破语言常规、摆脱习惯用法约束的大胆创新。正如语言学家穆卡诺夫斯基所说的“对标准语言规范的违反,即有系统的违反,便产生了诗歌……”。由于这种违反可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读的兴趣,这就收到了突出的效果,变异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foregrounding)。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横向延展,而不同于散文和西方诗歌常见的纵向线性延伸。这使得诗歌语言成为一种"面"型语言,这种特点之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是最不重视句子的关系框架的"流块语言";同时也与古代诗歌的题材有一定关系——模山范水客观上要求语言的横向延展,近体诗与山水诗实乃异名同体。"面"型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为一种气化的语义场,成为"场"型语言。  相似文献   

3.
省略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这种省略现象仍有本质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这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少省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衡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4.
散文语言讲究明白晓畅,语意连属,以让人一眼看穿知性信息为指归。诗歌语言却讲究简洁精炼,干净利落,追求一种“蹊径绝而风云通”、“语不接而意接”(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效果。从艺术形象构成的角度说,诗的意象和其他文学形象的不同之处,就是切忌太实太死,意象之间要有可供回旋的余地。清代诗评家刘熙载说:“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连;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必如天上人间,来去无迹,斯为入妙。”(《艺概》)他把诗的词句的省略跳跃与意脉的内在联系的关系讲得很透彻。这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关于“诗是跳舞,散文是走路”的说法,意思相通。词句的省略和跳跃,表现在诗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诗句之内的词语省略;一是诗行之间的时空跳跃。先看诗句之内的省略。闻一多在《怎样读九歌》中说:“本来诗的语言之异于散文,在其弹性。而弹性的获得,端在虚字的节省”,这话是极有见地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省略虚词、修饰词和关联词,而将实词尤其是其中的名词直接组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常见的诗词组句现象。先看几个例子: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辛弃疾《满江红》)白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以上...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小说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小说并不因循古典小说的起落章回、向心型体式 ,也不追求故事扣人心弦、情节悬念迭宕 ,而注重“散”和“淡” ,像小溪一样平静流淌 ,表现出“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散文体式。小说中的语言清新朴实 ,口语较多 ,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并间有传统文言 ,突破了小说、散文、诗歌语言上的界限。文本极为自然、平淡 ,又亲切、蕴藉 ,给读者以广阔的玩味空间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现在,随便问一位幼儿:“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回答肯定是手工课、美术课、游戏课之类;而如果问到“你最不喜欢上什么课?”时,十有八九回答是语言课。也难怪,手工课上可以做手工.当一件件漂亮的手工作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时,那份喜悦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而美术课上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画画,游戏课上也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有哪一个幼儿不喜欢呢?再看看语言课.坐在位子上端端正正地听故事.或者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念诗歌,又或欣赏录音里的散文,而后分析……多乏味呀!那怎样才能使语言课变得生动起来,让幼儿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语言的音乐美只与诗歌有缘。不少人认为,诗歌的语言有音韵美特点,而散文中只注重“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其实,一些优秀散文的语言很优美,富有音韵感,读起来声韵和谐,悦耳动听。下面就以部分优秀散文为例,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陌生化”特征使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和日常用语,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重要标志。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是通过多种语言、艺术手段来实现的,并且,从接受者的角度看,还有其独特的心理学根源。  相似文献   

9.
诗歌语言是一种变异性的艺术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诗歌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和发展。它与常规语言相比较,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正因为它的变异,使之更具诗性,成为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诗之所以为诗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在由“实词”与“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篇的省略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略是语言使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替代现象。和其它的语篇衔接手段一样,省略也具有衔接语篇的功能。英汉省略现象在功能和类型上有共性,但在具体现象上也有本质性的差异:汉语是“形合”语言,英语是“意合”语言,而这些差异的造成来自于一个根本原因:英汉民族文化及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盛德友 《培训与研究》2006,23(6):4-5,45
诗是语言艺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是语言艺术。那么,为什么把一篇散文分行排列开来,人们却不认可它是诗,而把一首诗连缀成散文模样,则依然认为它是诗。甚或在一篇小说中发现几个好句子,也往往击节:真是诗的语言。何也?答曰:是诗歌语言的非科学性特征使然。  相似文献   

13.
省略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包含狭义省略和广义省略,与句法、语义、语用密切相关。“常规关系”理论是关于事物间关系的理论,能有效解释省略现象。以“常规关系”理论中的常规范型相关内容为指导,对省略现象进行例证分析,认为常规范型有助于人们理解省略的话语,同时,人们可以使用不完整的表述,取得语言简洁生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初读俄国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女歌手》,感觉没意思,但我们的阅读应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从没意思中读出有意思。这篇散文的主题有意思:表现了特殊情境里的特殊“爱”,多重角色的爱;结构有意思:前章,一次似乎并非一次,多次又分明为一次。后章,省略与空白,跳跃和闪回;语言有意思:表达方式上运用多种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修辞方法上大比喻、奇想象,进而拟人、喻体成真,终为象征。  相似文献   

15.
“诗的散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在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看来,散文使用白话是古已有之;韵文使用白话则需重新创造。以胡适为代表对新诗的语言进行了最初的“白话”的“尝试”,力图用精炼的语言与分行的形式完成诗与散文的分离。但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第一、在当时“作诗如作文”、“作文如说话”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诗作的语言徘徊在诗与散文之间,形成散文与诗歌语言的交融;第二、由于缺乏“白话诗的借鉴,作者对诗歌的形式因素知之甚少,多数作品的分行实属不必要,只是徒具诗歌表面的形式,而未摆脱散文语言的束缚。所以,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许多白话诗,实为“诗的散文”的雏型。 “诗的散文”指那些具有诗的内核(“情绪”与“想象”)篇幅较长(比之于诗歌),不分行的无韵律的文章。1922年1月,郑振铎在总结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诗散文”创作后,指  相似文献   

16.
取前人诗句的字法、句法或结构来创作出自己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孳生”现象不仅有着诗歌内部的原因,而且同诗歌创作的时代风尚关系密切。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诗人的眼光里被语言的传统所遮蔽,而对身外的真实世界视而不见。但是,遮蔽并不必然导致表现力的丧失,它也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诗歌技巧的成熟。从语言形式和语言文化批评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孳生”现象予以关注与研究,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人的情感,散文教学尤其应该如此。散文是一种重在抒情的文体,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情"字。散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品味体悟文章的情感。如何品味?一、品味语言散文也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虽然没有诗歌语言那样精粹。散文由于风格的不同,语言风格也是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纯净。  相似文献   

18.
由于散文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均较多。再加之常规的考试中现代文阅读的试题总免不了出现一篇散文,故而在日常教学中,散文也逐渐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主流。但散文号称是最自由的文体。它没有故事情节的圈固,也不必受语言韵律的限制,更不用考虑真实性、准确性等条条框框,  相似文献   

19.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运用特殊想像力,打破寻常思路、寻常逻辑,创造出出人意料的惊人之语,这些词句可能偏离语言常规,不符合生活常识,可能悖于逻辑,不合常情常理,但它们比规范的、一览无余的标准语更富有神韵,更能表达真情真理。我们把这样的词句称为“奇语”。在诗歌教学中,我发现品味诗歌“奇”语是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之所以要在古典诗歌教学方面进行一定的前期积累工作,就是因为诗歌较之散文在形象的塑造上是不同的,诗歌显得更精练,也显得更遥远和飘渺。诗歌一般形式比较短小,表现内容又要丰富深刻,诗的语言特别要富于概括性和表现力,更精炼。诗歌是从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她在文体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韵、意象、感情流动……加上诗坛变化多姿,风格多样,新奇之作不断,的确造成比其他文体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