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梅 《考试周刊》2009,(40):23-24
作为“异端”的李贽,受心学思想影响,高扬“真”之大旗,以一己之身,向整个社会发出挑战,倡导存“真心”、做“真人”。他将心学思想运用到文学领域,是晚明文学从“良知”向“性灵”演变中的关键点。在李贽的创作观中,“真”是核心:他强调自然为文,表达作者的真性情,在这一点上,与当时处处充斥着假的文坛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2.
高中遗传学概念在高中生物学知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量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复杂。遗传学概念按逻辑学特性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和分类的话,任意两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同一关系、属种关系(真包含关系)、种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李调元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按照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乾隆二十八年前其求学于川、浙时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讴歌田园之作;乾隆二十八年到五十年其步入仕途,诗歌多写仕宦坎坷、民生凋敝和岭南风俗;乾隆五十年后其归隐乡里,诗歌多为抒发性灵的闲适之作.李调元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风格、体式、语言等独具特色,在清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4.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所谓“独抒性灵”,即“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所谓“不拘格套”,即自由抒写,“信口而出,信口而谈”,不为章法拘束,不蹈前人之作。袁宏道的《虎丘记》正是这样一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宋代散文大家苏轼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 所谓“反常”,就是出乎人们一般的常情、常理,一反常规,一反常态而行之。是写人物的反常之举,写故事的反常之情、反常之理,以深化文章主题,强化作品艺术效果的一种写作技法。古人所说的“写反面”,“反其意而用之”,现代作家所赞赏的“反弹琵琶法”都属此例。  相似文献   

6.
散文本色指散文的“本色当行”特征。散文本色之一是“本事”的本色,即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为记写的内容;其二是散文的“真我”,指作者的自叙与自身真切的人生体验;其三是散文语言朴素的本色和真我的言语;其四是“真我”的精神释放、回归和寻找,表现为自由的神思与结构形态的随意赋形。  相似文献   

7.
本事、故事和情节 ,是叙事作品分析中经常遇到的三个互相关联又性质不同的概念。一般地说 ,本事与故事、情节较易分清 ,故事与情节常混而不分。现代文艺学为深化叙事作品的艺术分析 ,吸取现代叙事学理论成果 ,对三个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简言之 ,本事是指作品的故事情节所依据的原本的真实事迹 ;故事是指对本事艺术加工后按时间顺序存在而有待进入作品的事件 ,或可从作品本文中抽取出来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事件 ;情节则是在精心设计的文本结构中按艺术逻辑叙述的故事或事件过程 ,情节往往打乱事件的时间顺序 ,更强调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叙事技巧。从…  相似文献   

8.
马虹 《文教资料》2013,(2):8-9,51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诗词尤其如此。判断一篇诗词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传达出的情感的高度、深度、纯度和广度。在明清这样一个情感日趋老化、形而下化的时代里,纳兰性德依然能够以一颗赤子之心感受天地万物,获得纯净、新鲜,并富于形而上气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写之于词,就形成了"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风格。这是纳兰词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英美文学中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分析、升华 ,把美育融入到文学教学中来 ,以美导真 ,以美启善 ,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0.
张问陶诗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歌美学思想,其中的重点就是倡导真,包括表现对象及内蕴的真,如真性情、真意气、真阅历、真趣、真诚,表现手法的求真传真,还追求天真之美.他将真、天真与"人巧"相对,所谓"惟应谢人巧,随意发天籁".甚至以真为诗歌的根本,所谓"要从原始传丹诀,万化无非一味真".他既说"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又说"关心在时务,下笔唯天真".与袁枚的性灵说单纯指个人情趣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重构的目的与手段、文学史的"真实性"本质、"外国文学史"的性质三个方面的论证,为"外国文学史"编写中的主观性辩护。跨文化重构是一种借权力实现制控的再创造活动,主体性介入是其必然的文化逻辑,是确保重构目的实现的重要手段,文化逻辑中的内在冲突是可以克服的。文学史具有主观真实性,这为跨文化重构中的主体性介入提供了可能。作为跨文化重构形式之一的"外国文学史",尽管其观照的对象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但其实质是对多国文学所共有事实进行的总体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作为文学研究,它所产生的就不只是客体本身的知识,同时还包括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2.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3.
作家要穿越主流意识形态,则既不能忽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这个必然事实,亦不能被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在内的政治现实所困,而要着意培养一种跳出圈外来反思的眼光、意识和能力,即“穿越”主流意识形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个体化艺术世界”。另外,对优秀作家而言,“面向文学史的写作”能使写作更为自觉,在文学史的背景下“创造”,但同样不排斥“文学史之外的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一直把概括化、典型化的真实作为艺术的追求,而把自然主义的真实看成是对现实主义的歪曲。但在欧美文学界却与此相反,尤其是20世纪的美国文学,小说中最为突出的景象就是"自然主义的持续"和纯自然的真实性。而到了昆德拉那里,他一方面追求卡夫卡"在世界变成的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勘探",以期笔下的人物有更真实的"现在境况",另一方面,他把"虚构"与"真实"相联系,崇尚一种只能凭悟性才能把握的"形而上的真实"。杜拉、韩东也有类似的见解,即把真事写假,假的部分却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人们的言行或某一活动、事件是否是实事求是的。不单是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说的真话 ,办的真事 ,还取决于当事人的动机、目的、价值取向 ,因此 ,实事求是的判别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实事求是的判别既是一种事实判断 ,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判别 ,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持续的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义之一。生态文学通过大量展示生态危机的残酷事实,揭示生态问题的根源,触动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自觉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学还善于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氛围。生态文学是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李铁属于“新生代”实力派作家。他不仅成功地表现了当下的现实生活,更使生活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这就是对悖论层面的介入。悖论在文本中主要呈现为三种形态:时代与个体因素的相悖,愿望与结果的相反,感觉和现实的相对。作家以悖论独具的本质——无解——揭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又赋予生活以意义。其根源在于作家博大的同情心、深刻的思想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小说也由此“具有了令人生畏和令人深思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对文艺学"文化研究转向"论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和世界当前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有所疏离,并对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文艺、网上文学等新鲜的文学形态和体制研究不够.反思之二是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其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文艺学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但"文化研究转向"绝非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良策;文艺学在引入文化的维度时,千万不能丢掉了对于文学更基本的东西--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涌起于中国文坛,拥有众多作家的复杂的文学潮流,它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人生.而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于我国文坛的女作家,她以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朴素细腻的创作特色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一员骁将,本文试从在池莉新写实小说的形成过程中看"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在池莉的新写实的创作中看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从池莉小说向都市传奇小说创作过程中看"新写实小说"的走向等三个方面寻找两者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业幸福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的高低甚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现象学是一种朝向实事本身的方法,它关注生活实事、关注个体独特体验生成的人文精神与气质。在教育现象学视野下,教师要走向生成的、创造性的课堂生活;创建平等的、交往的师生关系;做一个充满生命智慧型教师;做一个反思型实践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职业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