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旨在探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召唤结构的生成与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反拔和读者的接受过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读者接受情感的发展、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渴望婚姻自由,鲁迅的小说因此大受欢迎。一次,一位青年读《伤逝》入了迷,坐船过河时仍沉浸于小说中。恰巧摆渡女也是位鲁迅小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伤逝》历来是学关注的热点。章从女性读的阅读视角切入,从因性别意识差异而引起的双方的隔膜与误解,对涓生男权中心主义的揭露、批判和对子君新女性外衣下的旧传统女性观的揭示等方面来分析《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作鲁迅所探索的女性解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4.
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融合了亦舒自己对香港都市人生的独特理解,对鲁迅《伤逝》的一种选择性、创造性的接受。其中有对鲁迅爱情怀疑态度的认同,对鲁迅求真、独立、自由等思想个性的接受;对新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其命运的探索与《伤逝》不同,《我的前半生》流露出女性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否定旧我的忏悔心情和奋起前行的努力;《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鲁迅对虚无存在的哲学追问,它以子君找到新的如意郎君为结局,增添了许多温情,有力地表现出觉醒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对女性历史文化的批判思考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对比的召唤——《伤逝》的接受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召唤结构的生成与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反拔和读者的接受过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以及读者接受情感的发展、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6.
目前,从叙事学的视角探究《伤逝》的论文多侧重对于文本叙事策略本身的细微关注以及对于这种叙事方法所带来的接受者的阅读接受与阅读体验的把握,阐释的中心仍集中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小说,其形式与内容又是共生的。显然,“手记体”《伤逝》的“回叙”策略与它所表达的主题意蕴是吻合的:“我”对“爱情历程”的“回叙”,实质是人类对自身生产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而“绝望”的“忏悔”,则是表达理性的反思过程不仅需要真诚、勇气和胆识,更需要对错失的正确认知,否则,人类将永远面临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伤逝》为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地位重要。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的创作心理看小说中作者婚恋生活的投射;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涓生和子爱情悲剧原因;总结鲁迅先生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9.
在《伤逝》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中,涓生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他用传统赋予的话语霸权遮蔽着另一主人公子君的言说,而涓生在文中令人觉得并不可信的浓烈的抒情却显露出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动机。为了还原这个爱情悲剧的实际形态,必须拨开涓生文本叙述和抒情的迷雾,走进子君真实的内心世界,并回到历史的现场,探寻作者创作时的显在和隐含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论《伤逝》     
一《伤逝》作于一九二五年十月,人们都知道是鲁迅“彷徨”时期的小说.然而这小说所反映的却是五四高潮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显然,鲁迅经过了几年的深入现实的斗争,特别是经过一九二四、二五年的女师大事件和五卅运动的斗争,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是青年)所存在的问题,感受极深。他是深入地研究了他们过去的胜利和失败,优点和弱点,经验和教训以后,立意写这样一篇小说的。  相似文献   

11.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伤逝》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关于<伤逝>的研究不仅角度多样,而且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态势,因此对这些新的研究做出相应的概述就显得非常必要.根据韦勒克、沃伦的理论,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类,前者又可分为社会学角度、文化学角度、创作心理学角度及本体论哲学角度等,后者则集中表现在声音、叙事、隐喻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力图从鲁迅特定时期思想及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挖掘<伤逝>的主题思想,探讨鲁迅对爱情婚姻问题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仅有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构思独特,思想深湛,在那一时代反映同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伤逝》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五十多年来,发表过许多研究《伤逝》的文章,但对作品所表现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个性解放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就此谈一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伤逝》的叙述者并不像许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第一人称的人物叙事者涓生,而是未登台亮相的缺席叙述者,他代表了隐合作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可靠叙述者;叙述者的“沉默”,使涓生在与读者的平等对话中显明作品意蕴的深刻和叙事技巧的匠心,同时显露作者的苦闷彷徨之心。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充满魅力的小说,它以完美的语言形式表现了深沉的主题。本文从调音、选词、择句、设格四方面对它的语言作了动态研究,揭示了其语言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史涓生”——“旧我”已死,“新我”方生——主人公命名本意悬揣《伤逝》主人公命名为“史涓生”。这与该篇主题有关,绝非无意为之,而是匠心独运。“伤逝”者,本意为感念已故之人;然而鲁迅《伤逝》篇,主人公不独感念那曾挚爱过而又逝去了的子君,亦是对“旧我”的悲回和痛悔。主人公开首即明言:“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诚然,该篇是涓生对子君的悼亡诗,但这只是形式,若是将此作为小说之主旨,实属皮相之议。骸里之意乃是那个“为自己”——对“旧  相似文献   

20.
新女性是许多经典作品中的主角。然而小说《伤逝》从诞生到今天的近百年间,"新女性"的确切内涵似乎仍未真正厘清。接受了现代教育、实现了经济独立的女性是否都能被视作新女性?新女性所追求的独立和解放是否已完全实现?现代女性在争取到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工作机会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一部分人却自觉选择了隐退,把配偶的成功视作自身的成功,把家庭生活的圆满视为最高幸福,这些女性在看起来更为平等的环境中却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重读《伤逝》,女性的自我解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