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俞冠晶 《文教资料》2009,(15):68-69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根据鲁迅的同名爱情小说改编的.本文分析了该歌剧的音乐创作特点,音乐形象的塑造,并对咏叹调<不幸的人生>的音乐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的众多小说中,《伤逝》可能是最独特的一篇。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文风与作者的大多数文章有很大的区别。《伤逝》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在表面的爱情悲剧之下,《伤逝》更强调"未说"的重要性,也就是现代性价值的去向。鲁迅在建构这篇小说时,采用了复调的现代性理解,至少包括了个体自主性、自反性、社会性三个不同的现代性维度。这是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一首咏叹调,这首作品抒情性和戏剧性的高度统一在中国声乐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唯有通过深入理解该作品的音乐特色和创作特征,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情感表达方式,完美地演绎该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音乐特质是《伤逝》赋予人阅读快感的重要因素,节奏感和旋律美使之成了一部可供诵读和聆听的小说.从音乐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阐释,揭示其如何打破小说叙事注重营造情节的惯常逻辑,将沉郁忧伤的主部主题和饱含希望的副部主题融为一体,使小说中思考的段落转化为具有强烈抒情效果的歌吟.  相似文献   

6.
歌剧《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它在音乐结构、人物设置、心理描绘、交响性效果以及声乐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均有创新的意义。该剧的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彩的声乐体裁,音乐结构按奏鸣曲式的原则构成,歌剧从歌词到唱腔都写得富于诗意,唱词简洁优美而意深,唱腔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抒情艺术歌曲的某些旋法和调式特点,富于民谣特点和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7.
《伤逝》中到处弥漫着“空虚”气氛.“空虚”的书写具有特定的指向性,与理解文本主题意义相关.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释文本中弥漫的“空虚”感:一是着重于小说主人公自我认定的迷茫空虚;二是进一步探究其自我归属的漂泊空虚;三是阐释其自我实现的无力空虚.对于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空虚”字眼进行思考,旨在对小说主题进行再探究.  相似文献   

8.
歌剧《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此剧不仅树起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创新里程碑,还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三首咏叹调,即爱情三部曲。其音乐的表现形式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手法,结合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运用合唱、领唱、二重唱、四重唱、重唱与合唱相融合等歌剧演唱形式,增进了歌剧本身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9.
<伤逝>与<幸福的家庭>是两篇以新式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显示了鲁迅对婚恋问题的持续性思考与探讨.从"互文性"的角度,可以探测鲁迅对爱情的态度:所谓的新式婚恋,不过是新时代的旧悲剧.因对青年的宽容与爱护,加上自身人生经历和情感经验以及心路历程的投射,对新式爱情婚姻,鲁迅只是无奈地感伤地嘲讽.  相似文献   

10.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东西的《后悔录》是一部“如果书”。他用“如果”这一个词构架了一整部小说。“如果”是小说叙事的动力、核心、关键,“如果”叙事营造了过去——现在往复循环的时间架构,揭示了人生的偶然感、虚幻感,展示了“揪心”的后悔体验,最终小说写作这一事件本身成为“游戏”的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12.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存在较大争议。探讨了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三种主要观点:讽谕说、爱情说与双重主题说,并以求通过对《长恨歌》主题复杂性的探索,找出一种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观念去把握作品主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长恨歌》自发表以来就充斥着矛盾的声音,在上海怀旧的文学环境中更是直接被作为怀旧文本阅读.文章旨在指出作品在强大的消费主义掩盖下被忽略的生活意义,揭示出文本对传统朴素生活方式流逝的忧思及对消费主义的警醒这一真正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4.
南宋以来,不断有人从《惜往日》诗中找出一些“疑点”,判定此篇为“伪作”。本文针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疑点”问题逐一进行了辨析,证明前人所提出的这些“疑点”缺乏根据,不能成立。因此,认定《惜往日》的著作权当属屈原。  相似文献   

15.
《长恨歌》有讽喻说和隐事说两类观点。从"以意逆志"的角度看,《长恨歌》主要是同情杨。李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对李隆基的表现进行了揭露和谴责,是感伤诗而不是讽喻诗,更无关乎隐事。  相似文献   

16.
情节结构的安排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长恨歌》的情节结构表明,李、杨身为帝、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如同常人一样的爱情。这首长诗既有对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又有对他们不能善终的爱情悲剧的浩叹。  相似文献   

17.
"后悔权"制度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的一大热点,甫一提出便引来众多争议。"后悔权"有利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但是设定"后悔权"制度时,应当对"后悔权"的适用对象加以严格区分,对其适用效力进行明确规定,并建立起相关的监管机构及诉讼制度来应对可能产生的法律规避,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8.
本围绕王安忆《长恨歌》历史叙述表现形式展开论述,指出作品中“违反历史真实”的观念被消解,表现出王安忆对历史观的解码和重新编码。使学独立于历史,还原其“第一要素”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等。《长恨歌》有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其中六个英译本的部分诗句进行对比,试图发现一些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20.
薄命君王李后主以杜鹃啼血般的笔法创作了三十余首绝唱。纵观其词,在伤春悲秋、别离思亲、国破家亡、遗憾悔过诸多方面,无不传达着"恨"的人生体验和浓郁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