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赋学史上,庾信《愁赋》是一篇直接以人的感情为描绘对象的赋。其文本已经亡佚,在宋代的类书和古注中还存有佚文,且此赋在宋代文学中引起很大的回响,北宋诗歌中已经化用其意象,而南宋的遗民词人则喜欢整体上用“庾信《愁赋》”这个意象,以表现其亡国之余的内心痛楚。庾信《愁赋》的成功之处, 在于其运用了化虚为实、“一与多”对比、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最后本文又从赋体文学史上作纵向的比较以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汉志·诗赋略》把赋分为四类,其中第四类是"杂赋"。"杂赋"共12家:《客主赋》十八篇,《杂行出及颂德赋》二十四篇,《杂四夷及兵赋》二十篇,《杂中贤失意赋》十二篇,《杂思慕悲哀死赋》十六篇,  相似文献   

3.
《镜花缘》是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李汝珍大力赞美女性的才华,对男尊女卑的性别价值观进行颠覆,肯定了女性的社会价值,但文本中同时又出现了否定女性社会价值的声音,呈现出作者女性价值观上的矛盾。本文将从女性形象入手去揭示这种矛盾,并分析造成进步的女性价值观和落后的女性价值观并陈于文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庾信《愁赋》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赋学史上,庾信<愁赋>是一篇直接以人的感情为描绘对象的赋.其文本已经亡佚,在宋代的类书和古注中还存有佚文,且此赋在宋代文学中引起很大的回响,北宋诗歌中已经化用其意象,而南宋的遗民词人则喜欢整体上用"庾信<愁赋>"这个意象,以表现其亡国之余的内心痛楚.庾信<愁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运用了化虚为实、"一与多"对比、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最后本文又从赋体文学史上作纵向的比较以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论荀赋     
荀卿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以"赋"命名其作品的文学家。奠定荀子在赋史中地位的是他的两篇作品——《赋》及《成相》。《赋》今存其书中,刘向《叙录》本编在最后一篇,即第三十二篇,杨惊《注》本列在第二十六篇;《成相》亦存书中,刘本在第八篇,杨本在第二十五篇。杨于《成相》篇题下注目:"《汉书·艺文志》谓之‘成相杂辞’,盖亦赋之流也。"杨认为《成相》亦赋作,所以,荀赋存世者有此二篇。二篇赋作存在的问题相当多,本文摘要讨论之。  相似文献   

6.
徐寅是晚唐五代的一位重要作家,在诗、赋、诗格等方面均有成就,尤以赋知名,为晚唐律赋三大家之一.本文依据现存四十七篇徐寅的律赋,初步分析其诗化和散文化的艺术倾向,对徐寅在赋史上的突出贡献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在美学上,丑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同样,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丑的题材也是审美对象,不论在新闻传播者还是在新闻受众那里,“丑闻”总能引起人莫大关注,其审美态度甚至表现得比一些刻意渲染的正面典型还要强烈和持久,并能产生广泛的效应。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就现实丑与新闻审美之间的关系,略作探讨。受众审丑:由被动转主动的审美态度对新闻来讲,有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才出现了新闻传播,产生了新闻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11):22-29
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以女性角色为主体、展现女性成长的电视剧作品,剧中构建了一个"男权独尊"的极端父权社会(后宫),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而同时,剧中的女性亦通过"利用"自身的性别特征而最终在男权制度下赢得自身的权力地位,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觉。本文试图着重关注"身体"符码在剧中的呈现,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阐释电视剧文本对女性形象的构建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政治与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牧 《新闻世界》2020,(5):12-15
《新安晚报》家周刊"晚霞"栏目以银发群体为目标读者,从他们的家庭关系、业余生活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起银发题材新闻报道的全新叙事样本。本文以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晚霞"栏目的190余篇稿件为样本,从主题、话语体系等角度分析其文本价值,记录和展现这一受众群体的情感与观点,并提出对该栏目未来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历史能否重现?在影像里如何表现历史?这些问题经常会在电视节目创作中被提及.由于历史文本在转换为影像本文时要受影像记录自身特点的限制,使得影像文本在表现历史时必须面临历史事实与摄像机记录特点的矛盾.本文在分析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对影像文本记录历史文本时的不同方式进行了适当的梳理,从"还原真实"、"接近真实"、"创造真实"等几个层面概括了影像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就这几个层面比较典型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审美是对美和丑的判断、辨别、领会、评价、把握与认识。编辑审美是编辑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是探讨如何在编辑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追求作者撰述之美,编辑修改加工之美,编排印刷装帧之美,从而达到编辑美的境界。重视编辑审美的研究,对于提高编辑出版质量和效...  相似文献   

12.
热播IP剧审美效果的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奕  梁煖 《传媒》2016,(13):75-77
根据美国大众学者约翰·费西克的"文化经济"理论,电视作为文化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是由电视观众所决定的.电视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实质上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再现,是电视受众各种欲求的主体体现.本文通过对走红荧幕的热播IP剧进行文本分析,分别从"世俗叙事""奋斗神话""美人计"三个层面来探讨热播IP剧是如何顺利实现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并"生产"和产生审美效果的.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与审丑是指在文艺创作中如何来认识、界定和表现美与丑的问题。本文分别从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疏理了人类审美意识变迁的谱系,论述了中西方都经历了从审美向审丑转变的这一基本创作趋势,并指出这是近现代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人本身异化的结果,也与人类个性逐步解放,感性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总体趋势有关,是人类现代主体意识觉醒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4.
舒树满 《传媒》2023,(S1):87-89
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闻奖以融合新闻报道以技术赋能,呈现家国时空叙事,聚焦共同富裕和疫情攻坚,展演了一幅全体人民齐心发展的历史图卷。本文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获奖报道为研究文本,从技术赋能、时空叙事以及新闻聚像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融合新闻的报道基础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其科学运用思维,融合新闻的报道逻辑是家国时空的叙事话语,而融合报道的新闻聚像功能则承载起个人、集体和民族的记忆建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原型理论引入到电视广告中感情女性这一类典型形象塑造的研究中来,讨论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感情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是如何植根在古代并延续到现代,中西的神话原型是如何同时作用在今天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上。并进一步地研究探索这些女性形象如何塑造着我们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它反映了当代人怎样的审美特点与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达 《新闻爱好者》2011,(22):150-151
本文选取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马烽的《结婚现场会》两篇小说为解读文本,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理论支点,分析两位同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的两篇作品在选材、叙事和主题等方面所表现的异同,从而揭示作家在文艺观念和理论主张上的重大区别,并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第29届夏季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8月24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作为地方报纸的《重庆晨报》,为此专设了奥运专版"八月史记"来报道奥运会。本文收集了《重庆晨报》奥运会17天共计17期报纸,对"八月史记"的所有与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性冠军相关的报道共计208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作为都市报的《重庆晨报》,在对女性冠军的大量报道中突出强调女性外表美的单一特征,而忽视了女性审美表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改编而成的系列电影为基础,探讨电影创作者在进行电影文本创作时如何运用修辞陌生化与修辞熟知化等修辞原则,使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审美价值得到成功转换与提升。  相似文献   

19.
以审美意象的营构拓展电视新闻播音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象是联接播音员和受众的一道桥梁,把握好播音文本中的审美意象不仅能拓宽语音中所负载的信息含量,更能带给受众以愉悦的审美体验.在"内心视象"中把握好审美意象和善于从文本中建构审美意象是播音员营构意象的基本途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审美意象的尺度以确保其不失真.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主要为"文华"电影公司进行电影剧本的写作,正是她的介入开创了"文华"电影创作的成功范式——"都市生活喜剧"样式。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史上对她的探讨显得过于凋零。今天在重写电影史的时期,重新认识张爱玲在电影创作中的影响也日益显得必要了。本文着重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手,探讨张爱玲如何将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意识彰显在她的"去父"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