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我国自古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调,由此而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政治方针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贯奉行的基本治国之策。“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李悝变法,商鞅具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评述一千多年来“扬杜抑李”和“扬李抑杜”之争的历史背景上,从诗歌创作主张不同、创作方法各异和艺术风格各立标范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杜甫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建树的不朽诗绩,论述了他们各自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所作的独特而无法替代的贡献,从而提出“对李白与杜甫,任何扬此抑彼都是不适当的”论断。  相似文献   

3.
该文拟从教育社会学的相关视角,对公开课场域内的隐性课堂文化进行考察,揭示出其中呈“受抑状态”的学生文化的三种形态表征:“话语空间的被剥夺”、“想象空间的被剥夺”和“人文空间的被强加”,试图从教师文化及其观照下的教师行为等角度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李涉有绝句云:“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此诗先抑后扬。  相似文献   

5.
隐性德育的磁场理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德育与磁场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似“无形”,实则“有形”,它们时时处处都在产生作用,它们同样有“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等效应。笔者把隐性德育的“磁场源”、“磁场域”及“磁辐射”、“磁感应”、“磁共振”称作“隐性德育源”、“隐性德育域”及“隐性辐射”、“隐性感应”、“隐性共振”,试图用磁场理论来探究隐性德育作用机理,以增强隐性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竹》借物咏志,借竹抒情,立意隽永,构思新颖。文章已展开大部, 对文竹精神的褒奖态度却深藏不露。作者不仅以“抑”笔开篇,且“抑”笔频出,一“抑”再“抑”:外形“纤瘦”且“时青时褐”,一抑;气质“文弱”、“病容凄楚”地“挣扎”,二抑;其影“牯败”而“柔弱”,三抑;“铁线”似的“幼茎纤枝”只能独占“两寸见方的空间”,四抑;“微风”中就“摇摇欲折”,五抑;“娇生惯养”难侍候,六抑;“苍颜衰鬓颓然乎其间,凄凉待毙”,七抑。至此,似已“山穷水尽疑无路”,正在读者疑惑时,却见“抑”笔尽而“扬”笔自然转出。  相似文献   

7.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伟大诗人,在其生活的时代,即以“李杜”并称于世,而后引发了“优劣”之争。“李杜优劣”论争,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李杜并尊、崇李抑杜、崇杜抑李。这些观点的形成,与评论者的个人性情之好尚、创作定位、所属诗歌派别,以及社会政治需要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待李白与杜甫的正确态度是:不可硬性区分“优劣”,而应正确体认李杜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其各自优长、深入品味其独具特色、学习掌握其表达技法,以求创作出形神赅备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8.
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学分指标同其思想品德水准指标为何不能同步完成呢?又为何会出现“德优”“智次”或“智强”“能弱”的背离现象呢?进一步说,学生素质的“土壤”究竟是书本、课堂与考场内,还是在校园文化教育环境的“潜在课程”之中呢?要获得上述问题的正确答案,就必然和必需提出“隐性教育”的命题。 隐性教育是隐性课程的上位概念,是隐性课程的应用体系,是对隐性课程领域的扩展和意义的提升,而隐性课程则是隐性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为此,本文从隐性课程入手展开讨论。 一、隐性课…  相似文献   

9.
概念解说: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他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共时角度细致描写了漳州方言连词“抑”及其组合结构“抑x”的逻辑语义功能。从历时角度指出连词“抑”来源于古汉语,由副词“抑”虚化而来,在语法化过程中,句法条件起主要作用,主观化起辅助推动作用。此外还探讨了连词“抑”虚化为语气词或者消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封建社会都存在着“重农抑商”的传统,然而由于两国封建社会在本质上并不一致,因而其“重农抑商”传统的根源、出发点和手段也不相同。另外,与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重农抑商”不同,日本封建社会推行“重农抑商”的是幕府封建主阶级,并不是新兴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2.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介词隐性形式”,这是一种空“语类”,无语音式(PF),但是语义解读机制会在逻辑式(LF)中把它们的意义解读出来。这种“隐性形式”可分为句法“隐性形式”和话语“隐性形式”两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这种“隐性形式”在英汉语中并非处于完全对称状态,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避免走进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在“四史”教育中,既有显性教育的理论内容,又蕴含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从内容和形式看,“四史”教育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模式高度契合。文章通过研究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与“四史”教育的内在耦合性,分析工作现状,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视域下“四史”教育创新发展的机制路径,以提高“四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教学质效。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建设刍议□刘殊芳随着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化,课程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但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对“显性课程”的重新探讨,“隐性课程”也不容忽视。“隐性课程”虽不是计划内课程,但其对“显性课程”有所裨益,在素质教育改革中,“隐性课程”建设是重要一环。隐性课...  相似文献   

15.
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来自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情感各个方面。“唯升学教育”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教育原因:“唯学历是举”的用人体制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社会原因;“一切向钱看”的价值体系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经济原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期望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文化原因;“有谁在乎我”的情感指向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情感原因。不改变这些原因.就不能遏制隐性辍学的蔓延,克服教育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话题1:抑与扬内涵解读“抑”和“扬”的词义比较简单,这就给构思带来了难度。因此,开阔思路最重要。根据文题材料的提示,可以分别从动作和状态两个角度对抑和扬进行扩展性理解。贬责是抑,褒奖是扬;收敛是抑,扩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具有专门、直接、公开和规范的工作特性。在当代发挥着传达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社会意识导向、制造政治动员声势、平息过激情绪与稳定社会的价值。针对当前思想教育方法改进和发展中出现的抑“显’’扬“隐”偏向,显性方法应确立坚持主导地位,提高接受度、增强整体协调、与隐性方法紧密结合的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社团是第一课堂的有利延展和补充,具有隐性课程的特性.其中,自我教育就是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课程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自我教育功能,社团的隐性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该文建议通过“文本”塑造,科学设计学生社团隐性课程:打造“核心文本”,提升社团骨干的人格魅力;围绕“品牌信仰”,塑造群体人格;删改“错误文本”,杜绝管理上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9.
“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的先后,它可分力“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他却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  相似文献   

20.
一、“先抑后扬”、“欲扬故抑”辨有的教学参考书上说,《荔枝蜜》这篇散文,作者先从“不大喜欢”蜜蜂说起,是用了“先抑后扬”,“欲扬故抑”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使文章富有波澜,更能吸引读者。我担心这样讲会使学生认为,凡是要“扬”的事物,都可以先“抑”一下,而且,由于这样一“抑”,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离开作品内容,脱离作者思想,很容易把写作技巧讲得很“神”。其实,说“妙”也不“妙”。《荔枝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