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为预防、减少或避免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运用运动医学领域中研究流行病的方法,对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特点及致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男性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病率高于女性,运动损伤具有重复性和多发性的特点;青年冰球运动员和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膝关节、腰背部和踝关节是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运动损伤的类型呈现多样化,扭伤、擦伤、挫伤及摔伤较为常见;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的伤病以急性损伤和中、轻度损伤为主;动作技术失误是导致我国冰雪项目青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致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膝关节运动损伤是高山滑雪运动员最常见的伤病,在高山滑雪运动项目中,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膝关节损伤后,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及运动成绩,缩短运动寿命,甚至危害身体及健康。调查发现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员最常见的膝关节伤病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滑囊炎,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和髌骨劳损等,提出对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员膝关节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及运动损伤后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为今后的高山滑雪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对国家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陆训期间的伤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运动损伤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腰、膝、踝关节;准备活动不充分、缺乏运动损伤知识和场地设施原因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三大因素;损伤多以扭伤、挫伤和突发性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4.
高山滑雪作为“冬残奥”雪上项目的金牌大项,是我国备战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重点突破方向。冬残奥高山滑雪项目因为竞赛规则、参与对象、场地特点、运动器材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同于健全人高山滑雪的特点。了解冬残奥高山滑雪项目的发展历史及技术发展历程,研究冬残奥高山滑雪的场地及器材特点,有助于全面认识其项目发展规律。通过对坐姿高山滑雪技术研究现状的梳理,有助于未来在该项目的研究及技术发展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5.
应用医学研究中流行病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概率较高;运动损伤主要分布于膝关节、腰部、踝关节、臀部和头、颈等部位;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与运动员的训龄无关,但损伤的程度与运动员的等级呈正比关系;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特征显示伤病特征与运动特点相关性较高,虽然专项训练是第一位的致伤因素,但伤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伤病对日常训练的影响十分明显,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总体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建议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完善训练条件、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加强防护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为不断完善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伤病的治疗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岩 《冰雪运动》2014,(5):32-36
基于2006~2014赛季国际滑雪联合会损伤健康系统(FIS ISS)最新伤病报告数据,对自由式滑雪运动损伤类型、损伤严重程度、损伤部分等进行分析,得出自由式滑雪运动员最容易受伤部位是膝盖、头部、脸部、髋部,容易受伤的类型是关节与韧带损伤、骨折与应力性骨折、脑震荡等。从自由式滑雪专项特征、比赛要求、场地与器械、训练等方面分析导致损伤的风险因素,提出规避和降低损伤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梳理有关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英文文献,对高山滑雪项目的运动损伤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预防策略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发现:(1)高山滑雪的损伤发生率高;膝关节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手指、下背部、头面部等部位次之;损伤类型主要包括韧带损伤、应力性骨折、神经系统损伤/脑震荡等,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方面无性别差异;损伤程度一般为中、重度,最严重者可致使运动员停训或中断参赛超过28天;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所面临的损伤风险相近。(2)影响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动员本身的竞技水平、技术动作、性别年龄、先天遗传等相关的内部因素,它是减少和预防高山滑雪运动损伤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二是与竞训场地、器材、装备、气候等客观条件相关的外部因素,它们也对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特征产生一定影响。(3)对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可主要侧重于提高力量素质、优化技术动作、创新器材设备,并逐步加强多措并举、相互配合以产生综合效应的方向发展。本研究为加强与高山滑雪项目特征相匹配的运动损伤评价体系的构建,加大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机制探究,探索新的预防手段和策略等后续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梳理有关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英文文献,对高山滑雪项目的运动损伤特征、影响因素及主要预防策略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发现:(1)高山滑雪的损伤发生率高;膝关节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手指、下背部、头面部等部位次之;损伤类型主要包括韧带损伤、应力性骨折、神经系统损伤/脑震荡等,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方面无性别差异;损伤程度一般为中、重度,最严重者可致使运动员停训或中断参赛超过28天;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所面临的损伤风险相近。(2)影响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动员本身的竞技水平、技术动作、性别年龄、先天遗传等相关的内部因素,它是减少和预防高山滑雪运动损伤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二是与竞训场地、器材、装备、气候等客观条件相关的外部因素,它们也对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特征产生一定影响。(3)对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可主要侧重于提高力量素质、优化技术动作、创新器材设备,并逐步加强多措并举、相互配合以产生综合效应的方向发展。本研究为加强与高山滑雪项目特征相匹配的运动损伤评价体系的构建,加大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机制探究,探索新的预防手段和策略等后续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单板滑雪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单板滑雪运动损伤呈多样性,经调查损伤部位主要以膝、踝为主。损伤类型集中于扭伤和骨折。发生损伤主要是自身失误、项目本身易受伤、自身力量不足等因素。表明单板滑雪是难度大、具有危险性、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极其严格的运动。建议在今后训练过程中加强自身保护,控制训练负荷,防止过度疲劳,加强薄弱及易损伤部位的肌肉训练,保证运动员以健康的身体积极参加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10.
冰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运动损伤很多,其中腕部损伤较为普遍。本文通过调查表,讨论和分析冰球运动员常见的腕部损伤性疾病,以及这些损伤和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近三届冬奥运会高山滑雪中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比赛中前6名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探讨国内外高山滑雪运动员年龄、体重、身高、克托莱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国外高山滑雪运动员的最佳运动年龄为25岁左右,运动员身材高大强壮;国外优秀的高山滑雪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男女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第20 届冬奥会中国代表队赛况的剖析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灵冬奥会中国代表队雪上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而在冰上项目,特别是短道速滑项目上却出现了滑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第20届都灵冬奥会中国队与世界强队的实力对比研究,客观分析了影响中国代表队冬奥会成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冰雪项目的训练、备战、队伍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山滑雪运动中,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损伤,其损伤部位主要是前交叉韧带、滑囊炎、髌骨劳损、半月板损伤和侧副韧带损伤。旨在引起在高山滑雪教学、训练、比赛时减少膝关节损伤及其预防的重视,使运动员尽量减少和避免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进而延长运动寿命,提高训练效果,维护及稳定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体能训练对坐式滑雪运动员成绩提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能训练的方法在坐式滑雪项目上应重点采用。为达到夺取残疾人滑雪奖牌的目标,力争下届冬季残奥会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应将体能训练用于残疾人雪上项目专项能力的提高上,并且提前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部分优秀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家女子投掷人才基地南通组16名现役优秀运动员进行了运动损伤调查。结果表明,优秀投掷运动员的受伤多发部位依次为膝、肩、手和腹。多发伤种与项目有关:推铅球易致肩袖伤、掌指关节扭伤、膝创伤筋膜炎;掷铁饼易致髌骨软骨病;投标枪易致肩袖伤、半月板损伤;掷链球易致腹外斜肌拉伤。局部运动负荷过大、技术动作不正确和身体疲劳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科学安排训练和竞赛,注重对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和技术诊断,加强对膝、肩等受伤多发部位的保护,提高对急性损伤的诊治水平,建立、健全运动员医疗制度和康复制度,对于预防投掷运动损伤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Iron status in Winter Olympic spor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ron status was surveyed amongst 92 Winter Olympic sport athletes from Nordic and Alpine skiing, figure and speed skating and ice hockey. Haemoglobin and serum ferritin values were obtained by physicians as part of a monitoring programme, since iron deficiency would have an adverse effect on maximal performance. Four (7%) of 56 men were anaemic (Hb less than 14.0 g dl-1) and three (8%) of 36 women had haemoglobin values less than 12.0 g dl-1. Nine men (16%) and 14 women (39%) had prelatent iron deficiency (serum ferritin less than 30 ng ml-1). Ice hockey had the lowest while Nordic skiing had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sub-optimal iron status. A total of 50% of Nordic women skiers had prelatent iron deficiency and 7% were anaemic. An equal percentage of women speed skaters were low in serum ferritin as well. Only one of 20 male ice hockey players was low in serum ferriti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re would be value in instituting screening procedures for iron status in Winter Olympic Spo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