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雅乐和俗乐矛盾、交替发展形成了一部中国古代音乐史。该文主要通过对春秋时期的雅乐与俗乐的兴衰更替以及雅乐衰微与俗乐兴起缘由的探讨,以为音乐本源于人民生活,只要社会存在,雅乐与俗乐不断的交替、流变与交融就不可能停止。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漫长的音乐发展实践中,音乐的审美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从早期奉雅乐为宫廷唯一音乐,到后来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士大夫阶层都开始接受俗乐,以致不同风格的民间俗乐开始被广泛吸收,逐渐融入雅乐.音乐风格也由雅乐整齐简朴发展到多变甚至能表达人的高级细微情感,由仅仅表达欢乐的情绪到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这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发展.到东汉后期,最终在音乐欣赏与创作中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音乐的功能离早期的只强调是"德化"人民的工具、以"中和"为唯一的审美标准的音乐欣赏观念越来越远.这一现象出现在汉代的音乐发展实践中,而并不表现于当时的音乐理论中,说明在汉代.音乐的发展实践超前于当时的音乐理论.  相似文献   

3.
先秦至东晋,四言诗在持续了约一千五百年后最终归于沉寂,诗与乐的逐渐分离应该是导致其盛衰升降的根本原因之一。四言诗产生之初原本与雅乐共存。春秋以来,雅乐逐渐为俗乐所代替,而俗乐在格调节奏上跟四言诗很难相和。一旦失去了音乐,四言在节奏、韵律上的单调就显露出来;况且它还处在一个语言发生了新变的时代;一个感情开始在文学中放任的时代。这些因素都扩大了四言诗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最终导致四言诗淡出文坛。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中音乐的雅俗关系成为令人注目、关心的话题。雅乐与俗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一个具有民族特点的雅俗共存的格局将是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祖孝孙音阶《新唐书·礼乐志》上说:“俗部诸曲悉源于雅乐”。悉者,全也。说俗部诸曲全部源于雅乐,自然也包括俗乐的宫调体系在内。所以,我们谈俗乐的宫调问题,还必须从雅乐的宫调体系开始。唐初雅乐,沿用隋制,只行一宫。至武德九年(626年),“乃命太常卿祖孝孙正宫调,起  相似文献   

6.
张文丰在《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6期《宋词完美范式确立的音乐背景探析》一文中指出,北宋末年,徽宗下令对雅乐进行重新改订,将创制的新乐命名为大晟乐。专门为之设府建官,成立了音乐机关——大晟府。大晟府建成后,首先创立的是用于祭祀和朝会大典的大晟雅乐,崇宁间大晟乐制作完成之后,大晟雅乐进一步推广到俗乐领域,产生了大晟燕乐。大晟燕乐被施之教坊,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宫廷中的内教坊产生较早。除去在战乱中受到一些冲击,它几乎是和唐王朝保持始终。内教坊在组织上可能分为雅乐部分和俗乐部分,最高的乐官由宦官担任。低级的乐官则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等。普通的乐工则称为“弟子”。除了俗乐以外。在内教坊中还有雅乐。俗乐用于宫廷日常娱乐。雅乐则在由皇后参与的礼仪中使用。翰林内教坊是内教坊之外的另一机构,与内教坊无涉。  相似文献   

8.
雅乐和俗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音乐史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着重从音乐的娱乐、政治功用等方面来研究从周乐到汉乐的雅俗变化问题.从而总结出在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处于哪个历史地期,雅衰俗兴或雅兴俗衰,民间音乐始终是一切音乐发展的基础和主流.  相似文献   

9.
雅乐和俗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音乐史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着重从音乐的娱乐、政治功用等方面来研究从周乐到汉乐的雅俗变化问题。从而总结出在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处于哪个历史地期,雅衰俗兴或雅兴俗衰,民间音乐始终是一切音乐发展的基础和主流。  相似文献   

10.
李朝初期,音乐机构发展逐渐细化,分为为宫廷宴飨服务、负责俗乐演出活动的典乐署;掌管祭祀活动的雅乐署;负责雅乐、唐乐、乡乐乐器编配工作的乐学以及负责音乐教习、乐人取才、音乐编排的惯习都监.然而到了李朝中后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独立,在世祖3年(1457)11月发展合为一体结构,世祖十二年(1466),乐学都监合并入掌乐署中.李朝音乐机构从初期的细化到后期的合流的动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军事家,聚多才多艺于一身,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精到。他不仅重视雅乐的建设,而且极度热衷于俗乐,并实现了这两种音乐在思想深处的完美融合。曹操自身的音乐创作不仅削弱了原有的教化功能,而且极大增强了抒情功能。究其这种音乐思想产生的原因,除音乐本身的发展规律与汉魏时期社会思想的变迁之外,还与曹操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成长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梁武帝为核心的萧梁宫廷音乐建设雅、俗乐并重,富于新变特征,直接促成了萧梁时代乐府诗的总体繁荣,推动了汉魏旧曲的创作热潮以及吴声西曲的宫廷化历程,产生了新的俗乐歌词体式、风格和新的俗乐创作方式,由此反映出宫廷雅俗乐建设、宫廷音乐审美旨趣与乐府诗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东汉末年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音乐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维护雅乐的正统地位,注重音乐政教作用;爱好与提倡清商俗乐,发挥音乐审美娱乐及抒发个体情感的功能。在此音乐思想的指导下,曹操创作了诸多精美的乐府歌辞。这些合乐咏唱的歌辞,改变了乐府的生产方式和艺术面貌,转变了其时社会的艺术思潮与大众审美取向。曹操的音乐思想及其创作,对中古以来音乐、音乐文学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尽管各人认识的深度有所不同,但已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他又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历来却少有人谈及。实际上他热爱汉代以床的清商俗乐,并大量制作相和歌辞来合乐歌唱,使之在当时上层社会中广为流行,取代了雅乐的正统地位,让音乐从儒家乐教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被作者用来宣泄情感,被听众用来悦耳赏心。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改革。他在音乐史上的贡献,并不亚于他在诗歌史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雅乐与俗乐,作为两种审美取向,如今已不限于音乐,它已扩大到艺术的其他门类乃至更大些的文化范畴。世界上的艺术门类其实本无所谓雅,也无所谓俗。雅与俗究其本质而言是自上而下排列,上一个层次对下一个层次影响要大。由于其构成成分之间有时并无非常明晰的界线,所以这种递进思想也是相对的。雅与俗不是对应的两极,是同构的“金字塔”式系统。  相似文献   

16.
雅乐作为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代表着统治阶级的音乐思想,"和"文化正是这一音乐形态的核心内容。"容胡俗之声于大雅之中",雅乐在唐代宫廷礼乐中比重较大,但主流音乐绝不是雅乐所能担当的,导致这一现象与当时的人文思想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读了《江南》、《长歌行》后,知道这两首诗歌选自于《乐府诗章》。那么,什么是“乐府”呢?乐府,顾名思义,音乐官府的意思。“乐府”起源于秦,汉承秦制,汉代的乐府机关从秦代沿袭而来。不过秦代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来采集民间歌谣,多唱前代旧曲,故真正的乐府诗歌始于汉代。《乐府诗章》收集了秦、汉、南北朝直至唐代的诗集。西汉时设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汉惠帝时的乐府令,就是学雅乐的太乐令。到了汉武帝时设立了乐府,就是主管俗乐的乐府署,收集当时的民间歌谣配上音乐,揭开了乐府诗史新篇。唐代“乐府”概念逐渐脱离…  相似文献   

18.
雅乐是历朝历代宫廷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西周雅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最早形成的规范化、制度化的音乐文化,在当时雅乐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进步,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宫廷也有能力和条件运用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物质技术研究发展音乐,这样就使宫廷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了很深的艺术成就。而历史上的乐舞与民间音乐也正是在西周雅乐中才得以汇合,雅乐本身就蕴含有像十五国风这样的积极而具有生命力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西周雅乐制度的辨析来说明西周雅乐所具有的宗法性、开放性、教化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乐舞百戏的图像,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建鼓在汉代雅乐、俗乐、俗舞、百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于音乐领域投以更多的关注。钢琴音乐传入我国的时间不是很久,但是大众对于钢琴音乐的了解比较广泛。本文选取文化角度对中国钢琴音乐展开相关的探讨,了解中国风格钢琴音乐更加深远的意义。具体是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呈现的特点和技法等进行相关的讨论。另外还将时代背景和精神环境等因素结合,分析这些非音乐元素对于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影响。当前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开始走向全世界,所以就需要从不同角度来探究中国音乐的形成和特点。钢琴音乐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从文化相关角度进行探究会更加符合大众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