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莎 《文教资料》2012,(23):89-91
本文分析了儒家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强调礼乐一体,探讨了儒家的音乐伦理思想、等级名分的音乐伦理思想、辅助礼制规范和协调社会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2.
儒家礼学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礼学的核心。本文从儒家礼学的视角,就礼学的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三个方面,探析了儒家礼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分析了传统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奇葩的儒家礼学原因。这对从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来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对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差序格局强调社会的等级差别,中国女性在这一特殊社会结构中,有其规定的社会角色,语言受到制约,在语言交际中礼貌和面子起指导作用,为维护相应的地位和身份,女性常采用面子管理语用策略、赞扬恭维策略、谦虚策略、同情策略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中的人伦与等级观念,"礼"的制约,"父权主义"的文化定型,社会性别角色差异等影响了女性的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等级观念贯穿在各部分理论中,可以说,不抓住这一核心就很难掌握先秦儒家经济思想的实质。本文打算对先秦儒家(仅对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级观念的主要内容、产生的条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一些初步探讨。一、先秦儒家等级观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儒家传统文化对高校学分制管理的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传统文化“强调群体统一,忽视个体差别”、“崇尚等级权威,缺少批判精神”、“讲究中庸和谐,缺乏竞争创新”,这些不足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宗旨是根本对立的,这给高校学分制管理带来了诸多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校文化的选择功能始于学校文化之间是有等级的,学校文化之间的等级性是总体社会结构的反映.此为学校文化的一种逻辑.此种逻辑会引发两种意外后果:其一是制造“帕累托最优”之障碍;其二是造成帕金意义上的“社会排斥”.学校文化的另一种逻辑在于其同化功能.学校文化的同化功能根基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它将社会系统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传...  相似文献   

7.
“门当户对”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传统社会中它是人们择偶的标准。文章对比了传统社会和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异同,指出当代社会的“门当户对”表现的两个层面,然后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不应把其简单理解为封建落后而加以排斥。  相似文献   

8.
孔子推崇"礼",将其看作古人取法天地而创设的一套理想的人间秩序;孔子强调"仁",将其视为个体立足社会以慎独的一套完备的责任体系;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以礼为先、注重仁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阐释了"乡土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深刻而久远的社会学意义.本文以"差序格局"为例,从"差"、 "序"两方面论证了孔子文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渗透,揭示了隐藏在孔子思想背后的"人伦差序",为全面诠释、理解儒家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今,科技馆业界逐渐重视科普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基础,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经过反复的比较、思考,得到较为明晰的观点,儒家教育思想对科普教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业界应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和理解并将其内化为科普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包括消费观念在内的思想理论的支持与引领。先秦儒家消费观不仅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也为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先秦儒家那种黜奢崇俭、等级消费、礼仪宗教消费观念,对当今建设节约型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应对经济危机、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具有理论启示及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本观念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强调重民、责民、养民,要求统治者自律,蕴涵着较为先进的法律文化。这种观念在思想理念层面上与现代民主法制思想的许多主张有着共通之处。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家法律文化所包含的民主性精华,是发展现代民主,建立健全民主法制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法家、儒家、道家等思想,蕴涵许多哲学思想与道理,对学校管理有莫大的指导作用。下面笔者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传统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体现与运用。一、快速实效的管理模式——法家管理1.重"势"派慎到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现儒家创始人孔子最高理念的"仁-礼"思想结构,在现代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理论中可以被理解为孔子学派的"理论硬核"。在这个"理论内核"中,代表心理维度的"仁"与代表文化维度的"礼",分别通过孟子学派与荀子学派得到彰显和侧重,并构成了其各自立论的基点。由此,学界"心理与文化的辩证法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观点,即得到了一种现代哲学视域的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4.
徽州文化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其支柱的.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孝"思想在这里有着突出的表现和深远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对父母"无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都被徽人融入生活之中,极大地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徽州和徽州人.  相似文献   

15.
现代的德育在对待传统德育思想尤其是儒家德育思想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即:封闭保守的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的名族虚无主义。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尽管儒家德育理论有着历史性上的落后性,但是其作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思想精华,高度概括了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古人对人性规律把握和对价值观探索的体现。即使到了现代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随着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德育在五育中回归到了重要的地位,在探索德育原则和方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将目光转向圣贤文化或者说是儒家思想。在基础教育阶段,《弟子规》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关注与借鉴,将传统德育引入现代德育,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育的回归,用否定之否定的发展眼光来分析这更是教育的一种探索、改革或创新。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课改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是最突出的。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任何科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内在所蕴涵的强调个人主体、自主、民主、合作等价值是与美国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一致的。因此。当建构主义随课改强势进入学校时,必然会给教师带来文化冲突,引发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我们必须摒弃将任何的教育理论都视为客观真理,任意移植和模仿的做法,应将理论还原于所产生的文化脉络中进行考察和透析,发掘其内隐的、深层的文化价值内涵,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的本土化和本土教育传统的双向化改造。  相似文献   

17.
盛唐是个文化开放、繁荣的时代."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心系国危的士大夫们将拯救传统文化作为其爱国的历史责任.韩愈便是其中一位,他所主导的儒家"道统论"就是复兴儒家传统文化和增强民族文化信心的举措之一,但其策略有明显的不足.一个民族文化信心的重建与该民族的文化心态、自身的强大与否、文化的"普世价值"和文化创新能力大小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现代社会深受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与儒家伦理相契,但并不完全适应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需求,受儒家伦理影响的中国现代社会和学校道德教育恰恰缺失的是以正义伦理为基础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的精神力量,当下我们很强调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凯根的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家庭,学校及同伴群体以及大众媒体这些因素都是影响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形成”自我”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和钱穆都以人生为切入点,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按照不同的人生态度将文化区分为三种类型,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二人对于文化起源的不同理解,主要来源于学术背景的不同,但二人的终极关怀都是一致的,即在传统的权威性逐渐失效和价值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冲击下,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未来,二人都主张中国文化必将复兴,中国文化也须改造.在对中国文化改造的方法上,梁漱溟更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即"内圣开外王",而钱穆则更关注中国文化的自身演进,他提出中国文化的新生不是"破旧立新"而是"据旧开新".从这点上来说,二人的文化理想虽然是相同的,但通达理想之路是有分歧的.同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代表,钱穆采取了更为彻底的立场.梁钱二人的思想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所依靠的只是古人的只言片语及对社会现象和少量文章著作的感悟力,而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却借鉴了不少西方当代人类文化学的理论,特别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解释中西文化之不同.这种转变还表现在梁漱溟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由"书斋型"学者成为一个现实社会活动家这一事实上.梁漱溟离开北大后,便投身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而钱穆晚年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天人合一"观的提出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意蕴.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种戏剧性的倒转使我们很难再回想起他们早年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