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真正的哲学内蕴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着属人的世界。马克思正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并赋予实践以特殊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次真正地将哲学的视域拉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现实中不断发现未来、从实践中不断生成理想、在运动中无限趋近终极实在的本体澄明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三位一体,其本体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其理论归宿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特征,既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根本特征,也是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思想均蕴含在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是人类所有活动包括科学研究的基础,赋予了人生丰富的意义。教育者在"操劳"中必须以人的生活为立足点和最终归宿,注重知识对于生活的意义;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操劳"的价值。从教师生存的空间、时间、实体性、关系性这四个角度来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可以使教师在"操劳"中更好地追求自身专业发展,创造性地获取幸福生活,达到"操劳"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它研究现实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人的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探讨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及其社会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追逐人类文明及其社会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它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并不是像主体哲学家所批评的那样,不重视探讨主体的人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而是以"自觉的能动性"为重要内容,时刻关注着人的解放创造与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4.
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以其揭示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特殊而又巨大的功能,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伊甸园,也成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能使人从异化的现实世界中找到精神慰籍和心灵的愉悦,是现代化的人的主要审美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5.
体育社会科学使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体育的效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之一,其社会生活价值在于为人类的活动提供科学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6.
所谓“生活德育”,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学生在家庭、社区、学校的生活为内容,以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性认同为基本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教育活动。我们认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品德认知基础上,通过活动和交往而发展起来的,是在开放的个体生活实践中伴随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强调生活德育应是回归生活,又高于具体的生活的德育,是超越纯粹“说教”德育的有效  相似文献   

7.
在根本的意义上,人是一种以"意义"为生存本体的高级动物,对意义的追求,源于人对自身的"有限性"、不完满性生存境况超越的欲求,对"总体性"、完整性价值理想与价值生存目标的渴望.人的超越性作为人趋向意义世界的一种努力,离不开人的现实活动.意义系统是通过人自身的生存而创造、构成的.意义系统的广度和深度所反映出来的乃是人自身活动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人的超越性活动所展示、所确证的正是人的自由本质,它是意义世界能否生成及其主体能否对其实施自为拥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人类需要与体育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需要是认识体育本质的理论支点,人类需要是体育产生的客观必然,人类需要是体育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需要正确的认识体育本质。体育本质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开发自身潜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探究式教学,可以尝试的策略有: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超越学科边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垂直型互动与水平型互动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废名在精心打造的“田园诗化小说”中展现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这种在动态现实中超越世俗生活的种种规范、幻想性地满足自己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和要求的方式.是中国文人用诗意去化解现实苦难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废名借这种古老的理想形式来反观现实中人们精神上缺少的东西,并通过文学中的乡土想像建构田园诗化小说来完成以文学作为精神超越的预设。这就使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人情风俗而彰显出其特有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1.
江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这段论述深刻地表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在经济领域内,而且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领域内)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应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上述论断的精神实质,以之作为我们观察社会,认识现实,认识世界风云变化,理解党和国家现行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广大知识分子和当代大学生来说,应该自觉做到文理渗透,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关心和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充实提高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首先应是各种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它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教育类型。生命教育蕴含着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深刻的哲学思考。生命教育在内容上涉及世间万物,并不仅仅指向人类或某一个体的生命;以"人性向善"为基本价值预设,继承更是超越了传统道德教育的范畴;在价值追求上,旨在为学生能够拥有未来人生的幸福打好基础。生命教育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教育理论,更是融入其他各种教育形态的实践活动。在喧嚣尘上的当下中国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需。  相似文献   

13.
由畅广元、惠尚学、齐效斌、屈雅军四位同志撰著的《文艺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是一部具有求实创新精神的文艺学专著。这种求实创新精神首先体现在全书的逻辑起点设立上。《文艺学导论》的作者们实事求是地对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行全面的考察,对历代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的各种见解进行冷静的剖析,对文学和其他学科进行细致的比较,对现实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发现了一个简单事实:文学艺术是适应着人类追求情感愉悦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是以丰富和活跃人的情感生活为直接目的的。从这个简单事实出发,他们又发现:文学艺术在其原初阶段就和人类整体实践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向前推进的同时,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才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精神活动。不过,科学活动相对地发展了实践活动的客观的、合规律的一面,而文学艺术活动则  相似文献   

14.
自产生之日起,不同的哲学家对历史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作为哲学现代转向的重要根基。历史主义成为研究问题的重要原则与方法。马克思哲学是哲学转向的一部分,其在运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分析,阐述了他的历史主义方法及其内涵和本质,比较了他的历史主义与以往历史主义的不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解决了历史主义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揭示了被本质思维掩盖的“历史”自身,为现实生活世界寻求确定性依据,为作为人类理想生活的共产主义寻找必然性,在历史与实践的客观性上弥合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5.
1918年,曼斯菲尔德山版了小说《序曲》,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小说写作概念。在小说中,曼斯菲尔德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住白天,一个住黑夜。在白天的世界单,作背以现实的角度,叙述了伯奈尔一家三天里波澜不惊的生活。然而,在黑夜的世界里,作者进入人类灵魂的深处,展现了在和睦家庭的表象下人物内心和现实之间的孤立与隔绝。这部自传式的小说来源于曼斯菲尔德的自身经历,《序曲》留给读者一种挥之不去的紧张感,而那些没能解决的冲突也使《序曲》染上了一层悲观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都充满了危机与挑战,因此有必要在人学视阈下,重新理清人、生活、实践等概念在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所蕴含的意义。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源自于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启蒙运动中理性思想的影响。其理论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根本动力是人的实践活动,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素材,更促进了马克思生活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刻体现了应然、实然和使然的统一。在应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常态化、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促进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在实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面临的是一个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霸权主义强势抬头和全球治理混乱失序的世界;在使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以对话协商超越霸权主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和以合作共赢超越零和博弈。在中国的积极引领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中主体性越来越关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深层意义在于对教育中主体的生命和生存意义的追寻,使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指引人们批判现实,超越现实,走向美好的未来生活.  相似文献   

19.
谢林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是帮助人类不断提升自我、达到至善境界的现代文明教化的有效途径。这是他美育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谢林希望通过美育使人类获得健全的真理、积极的自由,并且回归本真的生存状态。实践美育的方法,一是运用想象力破除认识论思维的限制;二是通过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来洞悉“绝对”。艺术活动是美育实践的基本立足点。谢林美育形而上学有很深的现实关怀,为的是重建人与世界的和谐关联,在艺术活动中通过美感直观的方式去把握已经被理智主义遮蔽的世界的整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20.
"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东晋绘画美学家顾恺之提出的两个美学命题。"传神写照"是指在审美构思阶段,要超越现实对象外在的形体束缚,去把握现实对象内在的精神气韵。"以形写神"是指在审美创造阶段,要重视艺术形象之形的刻画,更好地表现艺术形象之神。这两个命题体现了从审美构思活动到审美创造活动的转化关系,是顾恺之在人物绘画的不同阶段对"形"、"神"的审美把握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