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铃 《考试周刊》2014,(49):28-29
文章首先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做了介绍,其次运用增补、劫持、加前言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不同译本的《老人与海》做了翻译比较研究,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是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使女性的形象与声音彰显于译文文本中的。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较强烈的性别意识的翻译家。她为自己翻译的《老人与海》中文版所写序言及对原作中某些带有男性话语的词汇的劫持,都显示了其翻译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但总体而言,其译作仍不失为佳作。  相似文献   

3.
海内外的张爱玲研究是以其传奇作家身份为核心,对其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论析,而忽视了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与成就。文章通过阐述张爱玲的译者素养与翻译《老人与海》的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可以管窥她作为译家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4.
随着女性主义在上世纪中叶的凸起,翻译和文化的联姻使性别身份被投射到文化身份研究的视域中,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应运而生,女性主义翻译以其独特的翻译视角和翻译策略颠覆了传统的翻译体系,肯定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论文将在同一时期对我国文学界有较大影响的女性朱虹和斯妤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朱虹明显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及她的翻译观和翻译实践。再者,又探讨了斯妤的写作特色以及她隐性的女性主义意识,这也是朱虹选择翻译斯妤作品的原因。并以朱虹翻译斯妤的《并非梦幻》为例系统的分析了朱虹在这篇译作中体现的女性意识以及她再创造性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翻译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原文进行创造性叛逆改写。旨在提倡译者主体性彰显、鼓励译者通过文本干预来体现其女性主义意识及身份。此研究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黄金时代》英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指出《黄金时代》原作与译作都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原文用词保守,译文用词大胆,译者主要通过添加引言、增补及劫持三种干预策略,再现原文女性主义意识。此研究对中国今后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对今后男性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分析女性文学作品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领域,女性主义翻译观进入中国后,呈现出了异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本土特点。本文以中国女性主义译者刘春英的《小妇人》英译本为例,基于具体翻译策略分析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特点,并对照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探讨在中国语境下两者的共性和个性,从历史背景、意识形态以及翻译观角度对产生差异性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生态学为研究基点,从翻译生态环境和生态女性主义翻译两大方面探究张爱玲文学翻译调和:张爱玲游离动态性、时代性和地缘性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出版(赞助)主体适应与选择,守护主体是张爱玲文学翻译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张爱玲彰显女性意识,并积极对生态女性主义翻译进行调和:因为忠实,所以叛逆.  相似文献   

8.
张秋云 《海外英语》2012,(15):10-12
文章以生态学为研究基点,从翻译生态环境和生态女性主义翻译两大方面探究张爱玲文学翻译调和:张爱玲游离动态性、时代性和地缘性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出版(赞助)主体适应与选择,守护主体是张爱玲文学翻译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张爱玲彰显女性意识,并积极对生态女性主义翻译进行调和:因为忠实,所以叛逆。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观是西方流行的一种新理论。女性和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长期被忽视,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所提倡的"文化转向"使女性和译者的地位及译者主体性问题得到重视。从英文歌曲《God is a Girl》的两个汉译本着手,从中可以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并非从属于原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强调译者主体性。《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发对《孔雀东南飞》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译文中的运用及其效果,展现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在中国古代诗歌外译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袁峰 《文教资料》2008,(26):38-40
通过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活动,西方女性主义者挑战了男权社会的权威,改写了女性从属的、柔弱的次等身份,实现了女性身份的重塑.但由于中西方翻译文化的差异,西方女性主义翻译与中国传统翻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转向"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理论,在世界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女性主义融入于其译文之中。因而,本篇论文以祝庆英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简·爱》原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简·爱》的译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女性译者寻求彰显其女性主体,创建政治话语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文章借鉴女性主义翻译观分析朱虹译作《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因素,进而指出:朱虹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凸现女性意识,从理论到实践贯彻了她的女性主义主张,为我国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彰显女性身份的政治行为,把翻译作为争取译者和女性地位的工具:为了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译者采用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进行文化介入,操纵译本。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激进的翻译策略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热切的回应。中国女性主义译者选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较强烈的性别意识的现代著名女作家,也曾从事翻译工作。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在其自译作品中采用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并通过其自译作品的实例来分析其如何通过女性主义干涉策略在翻译中实现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观,颠覆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性别视角入手,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力争在译作中凸显女性身份和女性意识。中国译论充分肯定了性别身份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一些女性译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翻译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操纵、改写源语的特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比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及其译本,透析了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女性主义翻译,凭借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再建了更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凸显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以文本翻译为媒介,让西方世界听见中国女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叙事学结合社会政治语境分析故事和叙事形式中的性别政治含义。这种意识形态和叙事形式并重的方法值得借鉴到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中来,克服以往停留在故事层面上的纯政治文化批评的片面性。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结合翻译的社会政治语境,在故事和表达形式两个层面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的英译文展开女性主义翻译批评,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学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分量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始终备受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却一直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通过对其中译本《老人与海》的研究,以期给张爱玲翻译研究应有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中译本主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包括: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译本在译入语社会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20.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的学术成果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此理论吸收了解构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读者反应理论等有影响的学术理论精华,在翻译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文章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比较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两个中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以期引起人们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视,促进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