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基于《天府的记忆》英译项目,以Baker的"译者风格"研究方法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对译文初稿及交叉审阅后的译文进行了风格考察与对比。结果表明:译者本身下意识的语言选择和使用习惯对翻译风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源文本对译者风格的影响更大。论文提出对译者风格的考察应结合源文本,并考虑译者所偏好的句法结构以及语篇衔接方式。同时,也指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考察方法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译者主体性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中的呈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译者能动性     
关于“信”、“对等”等翻译准则的讨论,频见于译界同行诸多著述。然而,多数作者要么将探讨重心放在理论层面的思辨,要么着眼于译文谴辞造句方面的推敲。关于译者翻译过程中心路历程的剖析,目前似乎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探究译者的思维过程,鼓励译者发挥其能动性,有意识地审视自己对原文本的解读过程扣对译语文本的再构过程,将有利于疏误的识别与修正。本文作者认为,译者能动性是保证译文质量,达到“等效”原则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因而对翻译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给译者风格的介入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文本的开放性和未定性不同,译者在与原文对话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视域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译文文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译者也是译文文本的创造者.翻译的跨文化跨语际转换性质为译者风格的介入提供了空间,汉英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译者在转换原文时能将自己的风格从语言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之争长期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的整个表达过程就是译者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译者选择过程中,必然受到译者的主观感受、审美情趣、文化文学修养及其语言风格的影响。无数选择的结果就形成了译者的个人风格。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因此,译者风格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8.
裴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12):105-109
译者的翻译策略取向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制约。文章通过三组译例的分析发现,制约译者翻译策略取向的因素很多,容易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某些语用意义的误译和失真。作为翻译的标准,无论是求真、求美、求似,发挥译入语和译出语的优势,还是进行翻译的再创造,译者都应该分析原作语言内容、形式、体裁后进行合理的取舍,力求作到所采纳的方法与策略趋于科学性、充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从作者——源语中心论到译者——译语中心论的转变,译者的地位从边缘化走向中心化,从而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译者在某种明确的动机下完成的翻译行为,这就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92):10-11
传统译论将翻译活动置于文本层面,即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受此影响,译者的主体性丧失,创造性受到抑制。现代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本文在交际理论指导下,从词汇层面对郑振铎《飞鸟集》进行分析,通过比对英汉词汇的意义差异,探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  相似文献   

12.
翻译活动是译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并合理存在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译者从自身的主观感受、语言的风格、意识形态和审美偏好及文化修养等角度,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并影响着译文的质量。本文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朱斌 《外国语文》2021,(3):114-123
《无声戏》是美国知名汉学家韩南翻译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英语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接受效果.在翻译外层面,译者选择《无声戏》的行为始于个人的学术兴趣,而重构原文"经典"叙事的动机则是节译行为之因;在翻译内层面,译者偏向凸显源语文化,力求译文再现原文的"异质性话语",同时译者也会考虑目标文化的价值规范,竭力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刘炜 《考试周刊》2015,(22):19-21
在互文性视阈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本进行阐释和再创,其中包含了译者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改写,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必然糅合了译者自己的互文性前见。通过对《道德经》不同时期英译本翻译特点的梳理,探究在互文性视阈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对《道德经》英译本的影响。译者只有在三环节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译出质量上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语料统计工具,对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的三篇英译文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国内译者更偏重在用词上传达神韵,并且重点考虑译文的流畅和优美,而美国译者葛浩文更注重用词语、句式的形式对等和逻辑连接,来摹写原文风格。国内外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技巧是造成译者不同翻译风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语料库技术,该研究自行构建一个小型语料库,并利用Antconc4.2.0检索软件对《论语》两个英译本(理雅各和华兹生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该研究专注于词汇和篇章两个层面,旨在探讨翻译目的、译者身份、显化策略以及语言差异对译者风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两译本的译者风格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在共性方面,两个译本都注重强化译文的衔接性,强调添加连词、人称代词主语等方式。在特性方面,华兹生作为学者型汉学家,词汇丰富度更高,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且显化策略在连词使用上更为突出;相对而言,理雅各身份为传教士型汉学家,他的基督教倾向在译文中更为显著,语篇也更为简洁且流畅。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限制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近现代各种新学派的出现为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的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19.
刘庆争 《考试周刊》2010,(37):25-26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原作;作为再作者,译者要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文学翻译来探讨译者在文本的理解与翻译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将翻译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然而,译者若能正确认知原文的概念,把握原文的精神,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面前就会出现一片自由的创作天地。当然,译者的创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译者必然受原作的含义、语言形式、主导思想、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制约。虽然不同语言在对所认知事物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译者如能在充分认知原语文本的概念和风格,体验原作者的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在译入语的译文重构过程中,进行选词、概念整合、重组,翻译时就有足够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