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三次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至20世纪末,以苏联解体宣告了两极世界格局的瓦解,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深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如何认识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结构就是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即单极多元的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两重性 :一方面当前国际格局具有单极格局的特点 ;另一方面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发展集中表现为争夺世界主导权、敌友界线模糊不清、经济与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等基本特点。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期间,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世界形成了两级对峙的格局,目前世界格局正处于从两级向多级的过渡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多极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的眼光看,新世纪的世界将走向一种新型的多极化格局。世界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不会因一事和一时的形势变化而逆转。不过,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尚需时日。一方面,多极即多个世界中心将影响世界政治全局;另一方面,美国企图搞单极世界与中俄欧日等决心构筑多极世界并维护这种多极格局的斗争,将贯穿这一时期始终。2001年,中美俄欧日五大力量之间,彼此的对外政策,既有连横的性质,也有合纵的特点;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在这种现已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框架下,在国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课标界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何谓“冷和平”?近期来,常常看到“冷和平”(coldPeace)一词、这是什么含义呢?冷和平是相对于冷战而言的。自从苏联解体,原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峙消失了,世界格局从两极转向多极化,这种多极化的格局仍在形成过程中。这期间,虽然没有了过去冷战时...  相似文献   

8.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今天建立多极世界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政治主张,世界多极化趋势已不可逆转。但是世界新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多极化趋势必然伴随着曲折和反复,世界走向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努力成为未来世界的一“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外对世界多极化和世界格局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新特点,肯定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和主张多极世界格局的观点多了起来,很多研究者指出和论述了美国霸权的衰落和世界的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如何界定当前的世界格局和预测未来的多极世界格局时,观点纷繁杂陈。  相似文献   

10.
随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不断向多极化演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单极多元”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一超多强”结构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各国之间意识形态分歧逐渐弱化,大国关系在复杂多变中日趋成熟,世界格局越来越受区域化制约。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在曲折中前进,打造和谐国际环境,是建立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山水画在其发展演进中,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完整而独立的艺术体系。20世纪的山水画,总体上是崇尚自然.回归自然,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表现出“开门迎宾”的宽容心态,形成“借古开今”,“中西融合”的两条流向。新时期山水画在创意风格样式的艺术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格局,并从传统程式化的技法和审美惰性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艺术本体的追求,寻求新的天人合一。在新世纪里,中国山水画将越来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12.
阴阳道与阴阳五行学说不同,它是在日本逐渐形成的.中国的阴阳思想在6世纪经过朝鲜传人日本.7世纪中期,天武天皇设立“阴阳寮”,形成了初具日本特色的“阴阳道”.自阴阳寮成立到奈良末期为日本阴阳道形成初期,此时它被视为是“珍贵的科学技术”.初期的阴阳道带有很浓郁的学术色彩,是包含有“历法”、“天文”、“漏刻”、“占卜”等与阴阳五行理论相关的综合学科.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随着启蒙思潮逐渐分化和瓦解,知识界出现了各种论争,中国思想文化日益呈现出转型的特征和三分天下的格局,文学版图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新世纪的市场经济和商业主义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批评界对当前文学的评价不一,文学轰动效应的全面失去,文学潮流的持续淡化,网络文学的出现以及文学创作现场的波澜不惊等,已经成为描述新世纪文学面貌的几个关键句子.  相似文献   

14.
美国19世纪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美国铁路蓬勃发展。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铁路从无到有,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路网。美国铁路建设在建设速度、政府援助、投资方式和发展次序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铁路建设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移民西迁和城市化的兴起,并给美国统一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带来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女性写作以其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艺术创作取向,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坛乃至当代中国化领域的一道风景。女性作家不懈地对自我生命意识的叩问与求索及其她们写作的历史轨迹,已清晰地呈现在20世纪的学视域中。  相似文献   

16.
现代逻辑学科的发散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的主流逻辑是现代形式逻辑,但在主流之下还有一种非主流的现代非形式的逻辑在发展和成长。非形式的逻辑是和我们的生活世界联系更为紧密的一种新逻辑,它已经在西方国家受到逻辑学者的关注,并在批判性思维运动和逻辑教学需要的推动下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我们应该用一种发散的思维方式把它也看作是现代逻辑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而不应排除在现代逻辑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曾经是领先世界文明的古老国度之一,然而18、19世纪在中国出现的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却不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步履蹒跚是多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源则在于中国所具有的独特思维模式。在政教一体化的社会中,儒教意识形态对思维的局限使得中国人的行为难以跳出窠臼,摆脱意识形态对政治、科技和经济的掌控,从而导致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困境重重。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级化之上的新题,但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终级目标不会因此而改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具大影响下.无论是社会体制的形式,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模式都成为新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研究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景,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类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教育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19世纪开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培养制度。论文从其录取政策、培养目标、培养机制、考核办法和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