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鱼到渔     
怎样才能实现语教学的科学高效化?语教学到底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语课到底应该怎么上?这些问题,对于每一位语老师都十分重要,尤其是今天.在许多老师不知道语课该怎么上的今天。周学敏和潘凤湘老师用他们的实践为我们做了回答。他们的教学方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学走他们的教学之路才是语教学的正道。[编按]  相似文献   

2.
广大语教育工作逐渐树立起了这样一种理念,要把语教育真正变成“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就要在语教学中加强“人精神”培育。但是中小学语教学所要培育的“人精神”其内涵究竟是什么?所要培育的“人精神”内容从何处撷取?应该怎样进行“人精神”培育?这些都还是见仁见智而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拟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课程”。那么,什么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课程?它有哪些特点?怎样开放才能让语教学充满活力?针对这些问题,本拟结合笔在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是什么?“语教育”是什么?关于这两个问题,近年来语教育界探讨得颇为热烈。在一些“新理念”以及一些新术语的介入下,一些人的观点似乎令人耳目一新。本也想发表一些看法。权当“老生常谈”。  相似文献   

5.
语教学的目的是语本身还是语所负载、传达的内容,这是语界经常争论的话题,也是语教学时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它关系到语课“上什么”和“怎么上”。认为语教学的目的是语本身,或认为是语所负载、传达的内容,都有片面之嫌。面对丰富多彩的语教学,应根据课的目的要求来决定语教学的重点。具体来说有四种方法处理它们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语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教学。这一思想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语教师和学的认同。而作为语言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知识的教学和考试却仍让不少专家学和一线语教师狐疑.甚至反对。语法知识的教学和考试真错了吗?在对语法知识的教和考大加挞伐的同时。我们丧失了什么?这些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王秀梅 《现代语文》2006,(12):101-102
“语味儿”,是语教学的本质特性。语课耍上出“语味儿”,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目前在我们的一些语课堂上,出现了一些“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的非语、泛语现象,随着语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倍受瞩目的语教学,似乎是在无垠的草原里行走,于一路的奇山异水、繁花似锦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毫不夸张地说,语教学最大的悲哀就是语本体的淡化,失去语独有的真味。那么,我们语教学中的“语味儿”究竟是何以丢失的?又怎样才能找到回归的路?笔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就上述两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期待有识之士补苴罅漏。  相似文献   

8.
关于语“姓”什么的争论可谓久矣!自语单独设科以来,先是世纪初的白之争,后是50年代的道之争,再是90年代以来日益激烈的工具说和人说的急诊。近几期《中学语教学》关于“语到底”‘姓’什么?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当年针对语文教学老、大、难问题,张庆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这在当时乃至现在对简化头绪、简明目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可是很多年过去了,麻烦的是这些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被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或现象遮蔽了,有些一味地“做减法”,该“减”的还没有减掉,不该“减”的倒减了不少。“减”得使语文丧失了“语文味”、丧失了语文个性、丧失了意义与思想。于是现在我们又提出“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加法”又该“加”上去的是什么呢?现象学告诉我们,讨论问题要回到现象本身,当然,我们应该从我们的常态教学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0.
如上所述,迄今为止我们围绕着中小学语教学所展开的争论,大都是在“大语”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因而这些争论都没有使我们在中小学语教学的实践问题上找到相互理解的渠道。  相似文献   

11.
一、调查目的 学生识字始终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家长、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从一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老师在开学后总是把所有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从“一、二、三”开始教。这样做符合实际情况吗?是高效的吗?究竟什么该教,什么不用教?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学科显得尤为突出。数学中的许多公式,物理中的许多定律,你记住了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定律来解题;语学科则不同,仅以作而论,老师讲章结构要“凤头、猪肚、豹尾”,“题材要新,挖掘要深”,“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明、朴实、生动”等,学生记住了这些之后难道就能执笔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打拳的人须“拳不离手”,唱戏的人须“曲不离口”;一个光能背诵游泳动作步骤和呼吸要领的人,若未经过水中的反复训练就贸然眺进江河湖海,那是十个就有十个要被淹的。同样道理,语能力的达成和语素养的提高,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训练!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就十分重视训练在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胡祥明 《师道》2005,(8):23-23
今天的语教学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知识。”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能力。”我想说:“我们该教给学生学习语的心境,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语。”  相似文献   

14.
名语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语教育中”高效低耗“的现象:“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个课时,用来学本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大多数不过关”,指大部分学生不能过关。过什么关?过语关,其中包括作关,它是最重要的难关。整整学了十二年.连篇像样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一遇作,学生抓耳挠腮,叫苦连天。若碰到调查报告之类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的作,学生更是束手无策,抄书胡编,上网下载,很难见学生真正深入调查,搜集相关信息整理成的。这样弄出来的章质量自然不高.甚至拙劣。如何让学生有话可写,轻松作?如何让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写作?在这些问题上,美国写作方面的教学有许多值得我们称赞和借鉴的地方。现在仅就课后面的习题设计来谈谈粗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较长时间在较多场合都能听到或看到这样一种表述:“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真的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吗?语文教学真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就主体、教学主体和语文教学主体作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16.
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学语言,学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于语实践,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因此,“既是语课,就应该进行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标则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前重“训练”,后重“实践”,但二都强调运用规律。立足语教学,如何看待这种重点的转移呢?  相似文献   

17.
师生学艺     
金培 《师道》2003,(1):25-26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课文。这确实是一篇经典之作,蕴含着编者的良苦用心。本文通过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搭窝的事,告诉学生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本课的重点是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我又加了一条,每人提三个问题,写在书上,到时候课上交流讨论。课堂上,学生积极提问,有关于词语方面的:“请问老师(同学),根基的‘基’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查字典、扩词解决了。“请问老师,粗糙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找反义词理解了…  相似文献   

18.
语教法理论丰臃庞杂,这给教学法的学习带来很大难度。事实上,其中精要无非两点:一、什么是语?二、什么是语教育?了解语及其教育的脉络师承,给这门学科及其内容做出合理的定位,就能使教法学习和实践高屋建瓴,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19.
大家看了很多关于整合的文章,听了许多专家关于整合的理念,尝试了诸多关于整合的方法,经历了一段所谓整合的路程,却感到整合给我们带来的困惑越来越多,疑问越来越深,究竟什么是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什么?整合将向何处去?这些问题倘若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我们就会陷入“整合”的沼泽地中,为公开课而“整合”,为研讨课而“整合”,在经历一番“兴师动众”、  相似文献   

20.
张圣洁 《现代语文》2006,(11):36-37
语教科书中的课是什么?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真是仁见仁,智见智。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有:用于教学的例子、教学的经典材料、学生学习阅读的范本、引发教与学问题的媒介、语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等5种,笔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叉都有失偏颇。下将对这5种观点——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