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上世纪初因西学东渐使文人画主流地受到强烈冲击,失却往日的辉煌。而当代中国画的面貌与传统文人画有了明显差异,其思想文化内涵的质变,使中国画经历由古典向现代的演变。遵循“温故知新”的规律,从形而上的层面对文人画的画理作一番梳理。正本溯源,这将对中国画的“变”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艺术领域明确地提出了诗画同源的理论。在绘画上他重常形,重笔墨意韵,追求神似的绘画观点,一反两宋画院的旧习,开一代“文人画”的先河,这对后世传统中国画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文人画最充分地展示了笔墨情趣和线条美。本文认为,文人画的线条美表现在三个方面:神采飞扬、删繁就简和以书入画。文人画巩固了对线条美的追求,强化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传统,并促成了人们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转向笔墨形式。  相似文献   

4.
元代绘画乃是中国画由宋代宫廷院画向文人画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赵孟頫作为画坛领袖,其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画技典雅的书风,经典的理论都对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志钢 《文教资料》2012,(20):75-77
从19世纪末开始的国画变革,由于将文人画视为"革命"对象,而使今天的国画面临极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造成国画遭国人厌弃,一方面造成在世界上中国画对西方绘画的无法抗衡局面。为什么一朵本来独树一帜的世界艺术奇葩会在今天凋谢了呢?中国画如何发展才能真正雄起呢?本文尝试着从厘清中国画的典型代表——文人画——的本源价值入手,以寻找中国画重新振兴的途径,希望中国画能重新成为不再以表现技法而是真正表现情感的、感人至深的画。  相似文献   

6.
史荣利 《文教资料》2008,(23):85-86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绘画形式,"文人画"最早是董其昌提出来的,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系统的美学理论、丰富的笔墨技法,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尽管在历史上饱受诟病,但文人画在中固画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膏有其积极意义和艺术影响力。在当前的院校中国画教学中如果能借羹其合理、精华性的艺术思想和绘画精神,则对当前的中国画教学一定能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的前途已成为美术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画是民族精神与思想在美术领域具体表现,它的发展命运关系到中国古典思想与精神的传承,也关系到中国文化在新世纪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风貌而又有所发展。本文就传统中国绘画的代表——文人画,其审美思想的发展脉络作一番简要论述,旨在对中国画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属于中国画的范畴,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衍生的产物,属于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文人画包含了诗文、书法、绘画及篆刻四大艺术,集中体现了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人文对绘画的影响。详细阐述了中国民间绘画与文人画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独特的艺术成就,探讨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人文观念上的不同,旨在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线描历史源远流长,线描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很有生命力的绘画语言。硬笔线描造型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融合中西方艺术观念,从培养学生观察、描绘、表现事物的能力着手,将各类造型训练用硬笔线描的方式分阶段融入到教学中。使线描这一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得以拓展和升华,使之绽放出时代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从墨竹这一中国文人画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入手,简要论述了竹画的产生、发展与确立,展示了竹子从绘画形象转化为绘画符号并且最终还原为审美对象的过程。进而以墨竹为媒介探完了诗歌题材中带有自然性与原生态的审美,儒家思想中人伦道德的审美与文人画中淡逸抒情的审美之间的关系与流变。最后.以墨竹与中国文人画审美的暗合为突破口,揭示了墨竹题材产生的内因,阐释了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要探讨当代中国文人画的不朽魅力和华丽转身?因为一段时间来人们对文人画的认识存在着隔膜甚至偏差,进而影响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类似"当代中国文人画已不多,能够坚守传统文人精神的中国文人画更是乏善可陈"、"中国文人画时代在20世纪已经终结了"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对当代文人画的不朽魅力与华丽转身缺乏了解的一种偏见。其实,中国文人画精神不仅悄然延续着,而且颇具时代特色,只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已。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自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登上文坛,就以其小说淡雅平和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瞩目。作者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小说中蕴含着中国文人画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精神,其代表作《受戒》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简约、淡雅和玄远之风。汪曾祺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呈现,是对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亦是对民族精神复兴的守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极看重人的品格的锻炼和修养的。古代文人至少多数人是把理想品格当作自己的倾仰对象、当作值得自己为之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在理想品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人,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陶渊明、李白、苏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理想品格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传统、思想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一个精神支柱、一个思想基础。后代的人们在设计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格理想时,在构建自己时代的理想品格时,不可避免地会把眼光投向它们,从中吸取营养,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绘画鱼中,中国文人运用传统的绘画工具,借用现实中的鱼形象,描绘鱼的生存状态,借鱼的自然客体来表达中国文人对于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这体现了中国哲学体系中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使鱼文化成为文人士大夫中的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历代绘画鱼的造型特征及人文属性两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鱼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绘画中表达思想、才情、审美和技艺的一种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美术创作形式。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魏晋至隋唐,心境超前于表现,为前文人画阶段;二是宋元,心境与表现相匹配,为标准文人画阶段;三是明清,心境落后于表现,为后文人画阶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历代中国传统绘画中选取关于琴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归类总结,从文人与琴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解释绘画中琴的意境、韵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西域与中原王朝“时绝时通”^[1](235)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状况是一个王朝强弱的坐标。西域诗歌是反映这种情况的晴雨表,随着国力的强弱,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汉王朝是西域诗歌的曙光期,拉开了西域诗歌的序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西域诗歌的空白期,却是古典诗歌艺术上成熟的年代;唐朝是西域诗歌的高峰期,士人的意气风发为中华民族的流金岁月献上华丽的诗篇;两宋王朝无力经营西域,士人只能通过幻想去模拟其风光,抒发对汉唐盛世的追忆之情;大漠烟尘中蒙古王朝的绝对征服,则给西域诗歌带来了御用文人的歌功颂德;明王朝派遣陈诚出使西域,以使者的眼光留下了不一样的西域风情;清王朝时期,西域则聚集了一批政治失意者,他们的浅吟低唱为古代的西域诗歌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20.
从剖析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现状入手,提出中国画教学引入传统的文人画意识。通过梳理"文人画意识"概念,找出其在当今中国画教学中的意义,并就如何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中运用传统文人画意识提出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