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试图从他们的生活和作品中研究庄子和梭罗人生观的内在一致性。他们都热爱自然,都“自愿贫穷”,崇尚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他们都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精神上。他们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他们在追求简单,自由,独立的生活上面具有一致性。他们的人生观指引着我们人类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思想对于认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有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二者在人生观看法上有着内在一致性。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和梭罗对人类存在表示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思想是他们对生存价值和幸福权利的思考与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美国19世纪重要超验主义作家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一书,折射出东方道家思想色彩,其表现之一即是书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与中国庄子思想的人生观颇有相契合之处。《瓦尔登湖》与《庄子》所体现的人生观主要有三个契合点:崇简抑奢、返璞归真;辨明本末、不为物役;独立自由、精神超越。这种契合体现了梭罗与庄子的思想共鸣。  相似文献   

4.
《瓦尔登湖》中寓言性质的故事与《庄子》中寓言一样含义玄奥。两者寓言的应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仅表达了庄子和梭罗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他们回归人性、回归自然的愿望,也表达了他们深邃的哲学思想,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的共同认识,充满了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
庄子在其代表作《庄子》中讲述生命的重要,对人的生命关怀表现为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主张超然物外、精神自由的幸福哲学。庄子用虚静的智慧解读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与本真,脱离一切外在的、世俗的羁绊和束缚,消除与世间万物的纠纷与矛盾,实现内在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超越时空的"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逍遥、游和康德的自由、游戏,本质上都是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庄子的逍遥、游主要是从日常技艺、人生和体道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不期然而然地吻合于艺术和审美的自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追求的结果,康德的自由、游戏主要从艺术和审美本身的角度来谈自由,但他们两人的自由都指向艺术的自由,审美的自由。庄子与康德都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心灵上的自由,但他们都未把自由抬高到绝对无限的地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而是要受到其他条件制约的,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庄子将"道"回落到现实与人生层面时,提出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由于庄子的自由观是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为基础,以此抛弃世俗去追求"精神故乡",这种类似"出世"的情怀与佛教的自由观有可比较之处。以《庄子》内篇为依据,通过对庄子自由思想和佛教自由思想的起源、实质、实现前提和方式的比较,来阐释二者的异同,并对庄子之自由的局限做适当的评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个人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对《瓦尔登湖》一书的解读来进一步阐述梭罗那种关爱自然,注重精神自由,独立而和谐的个人主义思想。展现了梭罗独立于社会而进行精神探索之旅的无畏以及他那种思想对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代人的影响:注重精神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杜甫一生心怀天下,以"致君尧舜"为最高人生理想,然而动荡的社会现实却使得他的奋斗与努力终成泡影。杜诗的创作,不仅表现出浓重的儒家进取精神,而且在追求精神自由、保持自然人格、倾慕隐逸生活、信守安贫乐道等方面都深受《庄子》的思想影响。其语言也明显呈现出化用《庄子》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张武慧 《文教资料》2011,(28):66-67
先秦诸子最奇特的著作是《庄子》,其思想、文章奇诡美妙,历史上罕有其比。但在阅读中,学生对其不断追求最高人生境界的思想,那种在人生绝境中实现突围的精神力量认识还是模糊不清。教授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再次引发了作者解读庄子的兴趣,作者和学生共同阅读《庄子》课内课外的一些篇目,对庄子的形象进行了整理归纳,并从形象中更感性认识了庄子独立的人格,清洁的自由的精神;通过质疑讨论更深刻认识到《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越 《文教资料》2011,(29):5-6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逍遥游》代表了其思想所推崇的“自由”的最高境界。摆脱了一切束缚追求绝对的精神逍遥,即“游”。作者对《逍遥游》着重从审美的情趣上领略庄子的精神美,作品的文字美。从三个方面探究:波澜壮阔的宇宙美、无羁无绊的人生美、怪生笔端的作品美.解读庄子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和灿烂的文字。  相似文献   

12.
笛福的《鲁滨孙历险记》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时间相隔一个多世纪,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两者都采用日记或回忆录的形式,让主人公叙述自己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且都把他们放在一个极不平常的生存环境,以简单朴素、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的独立奋斗精神,同时展现他们对精神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庄子感受到他所生活的“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的时代所带来的痛苦,力图回到“任其性命之情”的生存天地。这种追求在实践上行不通,最终落脚在人格理想的追求上,建立于脱离实用的精神世界。《逍遥游》是庄子整个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许多思想暗含着精深的美学艺术精神。《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对“崇高美”的追求和向往,流露着对“大”的追求和赞赏,涵容了康德“崇高论”中的“数量之大”和“力量之大”。这种无限美、大美、壮美是一种明朗肯定人的自由的不可摧折的美。《天地篇》中标示了“美”与“大”的区别,包含着“优美”与“崇高”两范畴有别的萌芽。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本质相同之处在于崇高精神的落脚点都在人格道德修养上,与康德、席勒等人的“审美游戏说”相近之核心就是自由。庄子关于“游”的思想与审美精神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涉及到了审美活动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为我国传统审美理论关于审美态度、美感、感知(直觉)的认识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庄子美学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庄子崇尚主体精神的"逍遥",追求一种"道"境的人生.庄子美学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它以主体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无疑,在庄子的人生境界美学追求中,体现出丰富的人学形而上学意味,比如对自然人性的渴慕,对自由的追求,对审美人生及个体意识的倾注,等等.这些思考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语境中是具有启蒙意义的.因为,就实质而言,中国语境中的启蒙正是建基于"立人"这个终极目标上.可以说,只要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偏见和蒙昧不断地出现,启蒙就不可能终结.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将伴随着不断的启蒙过程.尤其是在当下,关注人、人的诗意生存是历史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唯有如此,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家民族的现代性想象才算完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厘清启蒙话语的所指和能指后,再来回望庄子的美学精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庄子美学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诉求,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启蒙的意义:批判和怀疑精神;人生的艺术化;回归自然;享受孤独.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生态自然观在当代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同;一百多年前的梭罗没有遭遇到生态危机,他的生态观念源自其对精神自由的强烈诉求。梭罗极其珍视自身精神的独立和自由,要求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愿望生活;同时由己及人,把精神自由诉求外延至自然,认为自然及万物与人一样有生命,有独立人格,有生存于天地不被无谓破坏的愿望和权利,并需要人类的尊重。自然同时是梭罗自身精神自由诉求的重要客体,他热爱自然,欣赏自然,需要在自然中维持身心健康。梭罗的自然观无疑是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符合先进环境伦理价值观的的生态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庄子文化与楚文化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楚地的老子思想中讲道论和天命,神性特征十分明显,而庄子由于受楚文化的影响,则用大量的文字谈神性的人和物。楚文化中的进取与创新精神、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精神都在庄子思想中留下很深的烙印。另外,楚国发展中盛衰、强弱的变易,也对庄子产生了很大影响,致命庄子提出了生死天定、人生无常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7.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崇尚自然,二人都主张到自然那里寻求拯救和解脱,从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相似文献   

18.
自由,在政治上的基本含义是个性自由与民主,在哲学上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支配及追求人类解放的精神自由,是人的本质性之所在.政治上的个性自由和哲学上的精神自由都是人生幸福的本质性内涵.自由与幸福绝不能割裂.对人类自由的感悟和认识,对个人自由的肯定,是人生幸福的实质.幸福,存在于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实现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9.
庄子美学思想十分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而"自然"与"逍遥"正是审美人生的存在方式。庄子主张把个体生命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豪迈的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合理继承庄子"自然"与"逍遥"审美理想的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说明道家哲学人生观主要特征是现实社会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和自然超越的人生理想,在这个哲学基础上指出了道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崇尚“道法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的是一种与不脱离现实而超越现实功利世界的精神的自由、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